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无怨无悔(3)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无怨无悔(3)
2019-09-08 16:34:00 央视网

樊锦诗丈夫 彭金章: 她说反正我走不了,我说走不了那这样吧,我走吧。

1986年,彭金章来到樊锦诗身边,从此结束了他们长达十九年的分居生活。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樊锦诗,更加投入到莫高窟的保护当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樊锦诗针对莫高窟的保护展开国际合作。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时莫高窟最严重的问题——壁画病虫害。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跟外国人合作,他先是环境监测,温度、湿度,洞窟里他也测,然后他说治沙,就那儿开始。

国际合作 多年治沙缓解壁画病虫害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无怨无悔

在极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要避免风沙的危害绝非易事。樊锦诗积极与外国文物保护公司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草方格、植物、防沙屏等多重屏障阻挡黄沙。然而这只是缓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壁画支持在泥壁的上面,泥壁靠着石壁,石壁后面是崖体,崖体的水过来,它不要说水,它有一点潮气,它这个泥就软了吧。那么有潮气就软了,干了就收缩,一胀一缩一胀一缩,壁画就(弄坏了)。

探索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

通过继续与国外机构合作,终于研制出了治理壁画病虫害的药物,在这过程中,樊锦诗也找到了给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的办法。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找到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来了一个科技人员,他就跟我们说,那你摆要怎么拍,光怎么打,然后下面要铺轨道,平行的,正投影。

1998年,就在建立莫高窟数字档案有些眉目的时候,国家开始了长假制度,莫高窟的游客一下暴涨起来。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1998年是20万,过了3年,2001年是31万,2002年又上去了,心里想肯定还要发展。那么再越来越发展,就这么看着看着就看完了吗?

保护莫高窟 来回奔忙反对上市

随着莫高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当地曾有人提出让莫高窟上市,进行商业开发。樊锦诗立刻站出来表示反对。那段时间,她经常兰州、北京两地来回奔忙。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无怨无悔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赵声良: (在北京)我们长期是住在地下室,最早只有20块钱住一个晚上的。

守护莫高窟 首创旅游预约制

经过樊锦诗等学者的努力,莫高窟最终没有上市。对于樊锦诗而言,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2003年,樊锦诗联名其他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开始启动每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的实际研究,并于2005年首创了“旅游预约制”,每天游客不能超过三千人。2008年,经过5年的论证,樊锦诗提出的建立敦煌数字中心的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敦煌研究院的成员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

数字敦煌 在线免费欣赏莫高窟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择一事 无怨无悔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实现了“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的开放管理新模式。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实现全景漫游。让每个人,都可以离敦煌近一点,更近一点。

向这位老人致敬。樊锦诗总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她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得寂寞,不觉得遗憾,因为值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无怨无悔。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