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俄罗斯喀山8月28日电 述评:培养“大国工匠”还需破除旧观念的束缚
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叶昊鸣
“技能成就未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简称“世技赛”)8月底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的喀山落下帷幕。行走在喀山街头,依然随处可见这句本届比赛最显眼的标语。
过去几天里,来自6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355名选手同台竞技、交流经验,刷新了世技赛参与选手数量之最,这显示出全球各地对世技赛的重视,也折射出全球范围内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来自奥地利的参赛选手奥利弗·朗在本届世技赛上荣获酒店接待项目的银牌。他说:“我很热爱这一行,未来期待在国际连锁酒店工作。”他认为,年轻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技能,它有助树立自尊和释放潜能,从而改变生活。
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世技赛上共获得16枚金牌,再次荣登金牌榜第一。但在不少中国人的印象中,与技术工人“蓝领”身份对应的,是机油又黑又黏的车床,是噪音刺耳的电锯电钻,是酷热难耐的加工车间……在多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容易将工匠职业视为卑微之业,走进车间的“蓝领”始终是“低人一等”的人生选择。
其实,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根源在于思维定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甚至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新时期培养“大国工匠”,除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验外,还需破除束缚思想观念的“紧箍咒”。
一方面,随着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使“新蓝领”更加自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工作岗位正在或即将被机器人替代,但是高技能人才身上具有的严谨、专注和敬业精神无法代替,永远都是社会发展最亟须的品性。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崛起中华民族精神新高度——从70年奋进征程品读中国气质 新华社记者吴晶、何雨欣、施雨岑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6日,针对“港独”学生组织的“科大行动”,在某社交平台上疯狂散播“港中断交”“强制遣返在港中国人”“建墙”等分裂言论。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致信谴责“港独”学生,表示其行为已挑战香港存在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