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永恒的承诺——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血脉

永恒的承诺——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血脉
2019-08-09 16:37:00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8月9日电 题:永恒的承诺——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血脉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张斌、陈晨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夏秋之交,圣地延安。枣园张思德纪念广场上,来自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群年轻党员,集体缅怀这位29岁时牺牲的普通战士,重温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1944年9月8日,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从领导中国革命,到筑梦新时代的征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鲜红精神底色从不曾改变,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接续奋斗,永不停歇。

  牺牲和承诺:为人民服务

出延安城,车行40公里,便至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

山梁环绕,绿树成荫。张思德烈士的雕像,静静矗立,身姿英挺,目光坚毅。

“张思德叔叔牺牲的时候很年轻,我们现在纪念他、学习他,是因为他为人民服务。”高桥镇文化站干部常慧正在给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李天泽讲述曾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呀?”

“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也是红军战士,经历过长征,吃过太多的苦,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勤恳工作。”

不远处,张思德牺牲的炭窑遗址一如昨日,见证世事沧桑。

这是一个无数共产党员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

时间的指针倒转回1944年9月5日。清晨,安塞下起了雨。张思德拉着8名战士一起进入山林,准备挖几孔新炭窑。快到中午时分,炭窑眼看就要挖成,危险却突然而至。

“快出去,有危险!”窑洞顶上的碎土“啪啪”往下落,张思德大喊一声,一把将战友推出窑口。刹那间,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年仅29岁的张思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消息传开,山河动容。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同志的演讲声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年轻的张思德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普通党员衷心向党、赤诚为民、热爱本职、甘于奉献的本色,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洗礼,也引发了党中央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全面思考与总结。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报告和党章。

“事实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就是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无论在什么时期,共产党人不变的是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不变的是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张思德同志的身上,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形象。

时光荏苒。张思德战斗过的地方,他的精神如星星之火,散落在红色土地党员的心中。

8月的南泥湾,花海如波、稻香四溢。74岁的老党员侯秀珍总是站在家门前,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一遍遍讲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故事。

侯秀珍已故的公公刘宝斋是八路军359旅的一名副连长,1941年跟随大部队进驻南泥湾垦荒。老人为南泥湾奋斗一生并长眠于此,把毕生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父亲他们刚到南泥湾时,这里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吃的是野菜树叶、住的是茅草窝棚。没有碗盆,就用桦树皮做。”侯秀珍说,父亲烂棉袄上的补丁,“多得数不清”。

深受公公的感染,侯秀珍也一生都在建设和守望南泥湾。世纪之交,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她接过公公留下的镢头,带领全村妇女上山种树,把粮田变成森林。

“我所理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公公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侯秀珍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也讲给每一个来到南泥湾的参观者。“我对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说,现在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人,但是不要忘了这些都是党领导人民干出来的,只有继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

“你打算讲到什么时候?”

“讲到我不在了。”侯秀珍一字一顿。

念念不忘,薪火相传。

精神和信念的感召,不仅让延安像磁铁一样吸引革命时代的进步青年,在今天的延安,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青年继续怀揣着政治理想,追溯着先辈的足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延安革命纪念馆,34岁的预备党员王园园每年要为400多批游客讲解。每天从早到晚,她需要穿着高跟鞋站立讲解好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往往腰酸背痛、手脚浮肿。由于工作时间紧,她吃饭常常就像打仗一样,扒拉几口,就接着工作,即便是父亲患癌去世前后,也不曾懈怠。

“我们每天都在讲述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牺牲和奋斗的故事,耳濡目染,我们更应当成为他们的传承人。只要游客能从讲解中有收获和感悟,累些、苦些,又有何妨?”王园园说。

“我要像自己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那样,真正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间。我父亲生前是一名党员,他也是这样要求我的!”这位年轻人眼中饱含热泪。

  担当和奉献: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张思德纪念广场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鲜艳夺目。

过去26年间,老兵张保愿曾经无数次来到这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延安市公安消防支队宝塔中队“张思德班”的老班长。

作为和平年代里最危险的职业,很多时候,张保愿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13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洪灾侵袭延安,战友们纷纷外出抢险。危急时刻,张保愿独自开着卡车前往一处抢险点救灾。不断发生的泥石流险些将卡车冲走,险象环生时,他毫不畏惧,成功救出了20余名群众。

“每一次经历险情,事后或许有后怕,但在事发时,我从没有想过退缩。”张保愿有个绰号叫“硬汉”,这是同事对他职业生涯的总结。工作至今,他先后参与抢险5000余次,行程60多万公里,500余人经他的手脱离险境。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把群众的安危系于心上,才能对得起‘张思德班’这个光荣的称号。”站在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张保愿若有所思,喃喃自语。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张保愿的心声中,有着共产党员最朴素的初心。

“群众的心思最亮堂。只要你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好,群众都会记在心里。”在已退休的延安市吴起县原县委书记郝飚的工作室里,醒目地挂着两张画,

一张是吴起昔日光秃秃的群山,另一张是退耕还林后,水墨晕染的荷塘,对比鲜明。

吴起被称作“延安屋脊”,恶劣的生态曾是这里挥之不去的贫穷根源。老一辈的吴起人都知道,当地人嫁女儿要托媒人到男方家里打探,只需往窑洞外看上一眼,硬柴禾堆得老高,那这家人的光景准没错。如果只有杂草,婚事八成就黄了。

道理很简单,有树才有柴砍。

上世纪90年代,初步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吴起,面临着一场发展之路的艰难抉择。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吴起作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决策,却遭到了群众前所未有的质疑。

有老乡一扔烟袋,从炕上跳了起来,径直跑到县委,堵住郝飚连连质问。有人甚至扬言,“不让往山上赶,就把羊赶到你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去!”

文质彬彬的郝飚只好耐着性子,凡是找到他的,他就把人请进来。倒杯水、递根烟,掰着指头算算账。

“咱吴起的环境,18亩天然草场才能养一只羊。但是人工种植的草场,一亩就可以养两只羊。相差了几十倍啊!”

有时候郝飚急了,也会反问:“你说老祖宗几辈都放羊,那你富了吗?没富?那就按我的方法来!”

渐渐地,质疑变成了理解。吴起光秃秃的山上开始有了生机,群众收获的不只是绿色,还有比往年都鼓的荷包。羊关进了圈舍,吴起人的心却被打开了。

在郝飚看来,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是延安退耕还林获得成功的关键。“我心甘情愿当小学生,一有空就下乡调研,当年为退耕还林县里一年开了8次常委会,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正是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而解决了发展中的困难。”

20多年过去,延安人用1077万亩退耕还林的成绩单,让卫星遥感图上的绿色边界一路北上400多公里,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3%提高到如今的81.3%。昔日千沟万壑的荒凉之地,在2016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吴起也从曾经的穷乡僻壤,成为乐享生态红利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2001年,调离吴起时,吴起乡亲送给郝飚一块牌匾,书写着对党的感恩之情。

“对党忠诚、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张思德身上体现出来的。千千万万的党员有了这种精神和担当,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真正落到实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谷少杰说。

  永葆本色:不忘初心 风雨兼程

69岁的延安退休干部吴欢显说,自己是哭着看完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因为她是那段历史的亲历和见证者。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将这里描述为“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直到1973年,周恩来同志陪同外宾到延安视察,还曾为眼前的贫穷面貌伤心落泪。

“一见面,总理就拉家常,我一点没有觉得来了大领导,就像女儿到了慈父跟前。”为周恩来做讲解的吴欢显回忆,临别时,周总理和时任延安地委领导做了一个约定,等到把延安建设好了,他再回来看看。

为党和人民操劳一生的周恩来未能再回延安,但他当年的夙愿已成为现实。

2019年5月7日,随着宜川、延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延安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为了推进脱贫进程,数以万计的延安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开展联户包扶。像当年的张思德一样,在山山峁峁间忘我工作。

“怕”和“不怕”,贯穿了宜川县辛户村村支书张延刚29年的村干部生涯。

辛户村曾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仍不通电、不通水,老百姓过着“靠天种庄稼、吃水靠驴驮”的生活。

“一是不怕苦,就怕政策落不实”。上任村支书伊始,张延刚就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努力争取项目,为村里通上了水电路。当年他和村民踏着泥泞山路,肩挑背扛一根一根搬上去的108根电线杆,至今还耸立在山岗上。

“二是不怕得罪人,只怕群众富得慢”。张延刚力排众议,平整出400亩土地栽上苹果树。7年之后,挂果的果园每亩收益达到种玉米收益的10倍。群众信了、服了,纷纷开始栽种果树。如今,辛户村的苹果已成品牌,陆续进入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及东南亚国家高端市场。小小的苹果,成了群众致富的“金果”。

“三是不怕奉献,就怕小康路上落下人”。这几年,张延刚又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冷库和苹果交易市场,带动了全镇670余户贫困户如期脱贫。曾经的穷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怕’和‘不怕’都是因为身上有责任。群众把担子交给了你,心里就要装着群众,踏踏实实做些事情。”张延刚深情说道,当年和他一起干工程的亲友,如今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我从不羡慕别人的万贯家财,为人民服务让我成了精神上的富翁,要给群众办的事儿还很多哩!”

对人民的感情有多深,为人民服务的舞台就有多大。

“农村干部要牢记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群众的生活。”

“农村也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你把公和私分清楚。”

“你心里一定要搁一杆秤,把每个群众记在心里。”

“你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才会把你当恩人。”

“做农村工作,你心里必须要能盛下泔水,要有信念和定力,不要老百姓说你两句话你就不高兴了,有了成绩和荣誉更不要膨胀。”

这些农村工作的“金句”,出自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之口。

走进今天的索洛湾村,小吃街、采摘园里游人如织,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停有私家车。去年,索洛湾村的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达6000多万元。但就在20年前,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400元,群众缺吃少穿,十多年连一个高中生都没有出过。

村民们说,从地处偏僻的“穷苦湾”,到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湾”,靠的是柯小海带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落实党的政策。柯小海总结出的一套“农村工作六法”,句句都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路子不能偏,党员冲在前,群众利益记心间,敢担当会负责,大河有水小河满,干干净净廉为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战争年代,或许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平时期,可能更多牺牲的是个人的利益、精力和时间。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永葆初心、以民为先。”柯小海的微信名字就叫“为人民服务”。他说,入党誓词的80个字,就是他动力的源泉。

去年,柯小海主动放弃了提拔升迁的机会。“我记得张思德说过,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

质朴的话语,映衬的是一名普通基层党员的赤胆忠心。

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为人民服务,这五个沉甸甸的大字,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增添着时代光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用短暂的一生践行誓言。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

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帮他们去办事——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生前这样叮嘱同事。

党教育培养我这么多年,我能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党群关系密切了,再苦也知足了——这是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

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这是用生命坚守群众安全的青年共产党员黄文秀生前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

山河可鉴,初心殷殷。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贺海轮说,“因为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