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群山清秀,稻田芬芳,大坝场祠堂一片安宁,但当年红军的脚步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那段峥嵘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管理员告诉记者,当年红军驻扎在山上,水不够用,红军就把原先的井进行扩大翻修。为了纪念红军曾在南腰界为人民战斗,让南腰界的老百姓翻了身,后来当地老百姓就将这口井取名为“红军井”。
“这井水可香甜了,我们都喝这口井的水!”当地的一位村民说道。如今,“红军井”里的水依旧清澈甘甜,潺潺流水滋养着这方红色土地上的儿女。
在红军井洗衣的当地百姓。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红军长征,民心所向。南腰界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当年红军转移后,南腰界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保护了一大批革命文物。为了把红军书写的标语和纪念品保存下来,南腰界人民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了标语,然后用黄泥巴、草木灰和锅烟灰进行涂抹,使《共产党十大政纲》等标语得以保存。今天的红军街上,当年的宣传标语依然清晰完整。
正是有了百姓的爱护,如今的南腰界仍然完好保存着56处红军战斗的遗址遗迹,除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这里还保存了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红军街等旧址。
南腰界的红军街遗址。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得以保存,浸透过先烈们流下的热血,激励着后辈们不断砥砺前行。
时值盛夏,走在南腰界这片热土上,记者的心情也如烈日般激动火热。南腰界,原本只是策应红军长征的一小股力量,却成为了这场远大征程中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典范。
一方热土、一片深情、一份延续永久的传承。
纵然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军井里的水依然甘甜可口,红军街上的标语仍旧清晰可辨。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昔日红军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在这巴山渝水间不断流传,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移动直播报道团队近日由广东来到湖南,探访红军在湘南地区的长征故事。在这片红色的潇湘大地上,既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也流传着壮烈的英雄赞歌。。
电影《云端之上》 百度图片 目前,由伊朗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印度出品的电影《云端之上》被正式引进我国,正在公映。影片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大孩子关照两个小孩子、一个监狱里的小孩子得到女犯人关照的故事
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全村1800多位村民,包含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壮族等五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村,几代人共同奋斗、相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