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19日电 题:张瓦匠为啥自愿脱贫?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
不善言辞的张瓦匠成了县里名人。在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市城口县,280余户贫困户追随了他的脚步。
张瓦匠名叫张瑞波,是城口县明通镇金六村村民。前些年,他居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母亲重病卧床,儿子正在上学,母亲的医药费和儿子的学杂费是家里沉重的负担。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没有一技之长的张瑞波,除了伺候卧床的母亲,就是侍弄“挂”在山坡上的十几亩山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全家人勉强填饱肚子。2015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两年后的一天,张瑞波接到村支书肖加云召集贫困户开会的电话时,支支吾吾地说:“我……我不想当贫困户了……”
肖加云立即将情况向镇党委政府报告。对口联系金六村的镇党委副书记贺书逊心里直犯嘀咕:“难道他对脱贫政策、对干部的工作不满意?”
脱贫政策包含“真金白银”,他为啥不想当贫困户?
贺书逊百思不得其解,遂登门拜访。张瑞波敞开心扉:“我现在有了技术,日子也越来越好,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了。”
张瑞波被确定为贫困户之后,母亲治病和儿子上学的费用大部分得到减免,政府以建房补贴的方式,帮助他从山上搬迁到公路沿线。张瑞波还被推荐到镇上的工程队做泥水工,勤奋的他很快学到了砌砖盖房的好手艺,村民们盖房修房都愿意找“张瓦匠”。
很快,儿子高中毕业,回到镇上的中学当了保安。去年,张瑞波当瓦匠加上养猪,一年挣了4万多元,儿子一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唯一的遗憾就是母亲去世,没有享受如今的好日子。
贺书逊登门拜访几天后,就收到了张瑞波的自愿脱贫申请书,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享受了国家不少优惠政策”“不能光靠国家,我有力气,也有技术,只要自己勤劳肯干,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我申请不当贫困户了。”
新华社福州5月12日电 题: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老区苏区福建龙岩激励性扶贫调查 新华社记者郑良、陈弘毅 老区苏区福建龙岩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