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18日电 题:星火遍洒川黔边,红色记忆代代传
新华社记者丁玫、李䶮、伍鲲鹏
“红军,红军;前进,前进”,在当年的红军大学门前,当被问到是否知道红军时,仅有四岁的杜豪宇小朋友拉着姐姐唱起了一首童谣。在这个叫作南腰界的重庆山区小镇,红军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长大。
“1932年8、9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红三军在反围剿中失利,不得不撤出洪湖地区。经过艰苦斗争,红三军在1934年6月4日进驻南腰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介绍,红三军一方面抓紧休整,另一方面与各方国民党军进行多次战斗,最终建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纵横川黔上百公里,拥有17个区苏维埃和100余个乡苏维埃政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我家世代住在南腰界,听老人说,贺龙老总带部队来的时候分散住在村民家中,在红军队伍里,为房东家挑水、打扫是纪律,每到农忙时节,战士们还会下田助民劳动,红军为我们做过太多的事情。”每每提起红军,当地村民杨继川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的爷爷见过贺老总,后来还参加了游击队,他跟我们讲,那时贺老总经常会在村头钓鱼,送给小孩子带回家去。”杨继川说。
1934年8月初,国民党军进犯初创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就在红三军主力部队到游击区作战时,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南腰界团总冉瑞廷趁红军守备力量不足之机骚扰南腰界根据地,企图扑灭革命火种。
南腰界镇副镇长甘红光介绍说,红军闻讯后,立即派遣一个团星夜回援。顽匪抵挡不住攻势,便挟持百余群众躲进由大青石建成,水田环绕,易守难攻的冉氏祠堂。因担心误伤群众,红军奉上级命令,将祠堂团团围住,并对敌匪施压,迫使其释放了群众。总攻时,红军用自制土炮打开缺口,突击队员趁夜色翻入祠堂,与敌展开肉搏,最终全歼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