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日前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系统推荐的303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已经开始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本届评选表彰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全国道德模范。一起认识几位道德模范候选人。
卓嘎、央宗:守护边陲的姊妹花
卓嘎、央宗姐妹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牧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边境村庄。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却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1964年至1996年的三十多年间,只有父亲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三个人生活在这里。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姐妹俩年少之时,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曾亲手缝制了三面五星红旗,插到村口。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几十年来,姐妹俩和父亲一直在玉麦这个中国人口最少乡,以抵边放牧、抵边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3644平方公里的领土。为了实现一生守在玉麦的誓言,卓嘎和央宗分别在35岁和27岁才结婚成家。
2001年以来,随着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以及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现在玉麦乡已有9户32人,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而卓嘎、央宗姐妹,仍然和儿女们一起放牧着牦牛,继承父亲放牧守边的遗愿,守护着玉麦的每一寸土地。
李芳:车轮之下舍身救学生
李芳,生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
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学后,李芳向往常一样护送孩子回家。绿灯亮起,放学队伍缓缓前行,这时,一辆装载西瓜的三轮车,闯着红灯急速冲了过来。
这段监控就是事发时的瞬间,短短八秒,本来在队尾护送学生的李芳,是怎么冲过来推开孩子的,监控没有显示,但在场的师生看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和李芳一起护送学生的陈燕老师赶紧上前查看,孩子们都无大碍,而李芳老师已经昏迷不醒。
6月13日凌晨,李芳老师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9岁。
沙勒克江·依明:小院里的升旗仪式
每逢周一或重大节日,居住在新疆塔城市的73岁维吾尔族老人沙勒克江·依明,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从2009年开始,先后已有近10万人参加。
2009年10月1日,沙勒克江第一次在小院里升起了国旗,让他意外的是,当天小院里来了近90名各族群众,这让沙勒克江更加坚定了升国旗的信念。在沙勒克江家,收藏着58面小院里升旗用旧了的五星红旗。每一面都被沙勒克江熨的很平整,一些国旗还用针线细心缝补过。
沙勒克江·依明: 原来针线也没有拿过,我第一次缝国旗的时候就把手扎上了好几次,后来慢慢慢就学会了。疼是疼,可是我不在乎疼。这是我的祖国母亲,这是我对母亲、我对祖国的一份爱。
现在沙勒克江已迈入古稀之年,可在小院里升国旗的热情,从未削减过,他还计划把这份重任交到儿子、孙子的手中,让爱国、团结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沙勒克江的儿子 沙拉依丁: 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我们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王红心:志愿服务让爱永远传递
王红心是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政委。她带着沧州市华油社区的居民刘全英和女儿李宇欣来到当地一家饭店找工作。饭店经理了解到李宇欣是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非常痛快地就接纳了她,让她来饭店做一名服务员。
刘全英常年身患重病,她的大女儿被拐卖、小女儿脑瘫、儿子小强沉迷网吧。从2011年起,王红心和志愿者一起,帮刘全英联系看病住院、寻找失踪的大女儿、帮助小强戒除网瘾,现在又帮助她已成年的小女儿找到了工作。
2010年,王红心发起成立了“红心志愿服务队”。近9年来,她带领志愿者先后组织助学、普法等活动300余次,捐助款达10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生500多人,帮助贫困母亲200多人,为困难群众解决户口难题100多件,化解纠纷50多起。
现在,志愿服务队的成员由几十人发展到3000多人,更多接受过志愿者帮助的人在走出困境后加入服务队,让这份爱永不停息地传递下去。
张二玲:用爱撑起一个家
张二玲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白狐沟街道脑包沟村村民。
19岁那年,张二玲与本村村民王元海结婚。此后四十余年间,张二玲不但照顾重病在身的公婆,还悉心照料着3个无子女的叔叔和3个身患精神疾病的聋哑小叔子。
2013年,三小叔子的胳膊骨折,张二玲向亲戚借了8万元给他做手术。2016年,四小叔子得了胃穿孔,她又借款2万元给他做手术。父亲得了脑血栓、又跌断了腿,她去照顾;母亲得了风湿不能动弹,她去照顾;姐姐患癌,弟弟脑出血,她都去照顾。2014年张二玲的丈夫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所有的重活都落在张二玲一个人身上,而她自己生了病,却顾不上去医院治疗……
面对家庭重担,张二玲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几经风雨的家。现在,在村领导的帮助下,张二玲的丈夫和二弟找到了清扫公路的工作,家里每月可以增加四千元的收入,加上自家的养殖业,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杨桂秀:守护乘客财物安全
杨桂秀是海南省三亚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
2014年11月的一天,她驾驶8路公交车刚停靠到途中一站,车里一名乘客的手机丢了。
杨桂秀: 他手里拿了一箱水果刚一上车的时候,小偷就把他手机偷走了。这时他后面的男子没有上车,站在后面还示意他说,小偷往后面走了,这就是贼喊抓贼。当时我坐在驾驶座上,我看他十分可疑,我就一下子冲下去一把抓住他说拿出来,这个小偷当时被我吓得目瞪口呆,他把手机就乖乖地还给我了。
2015年1月,来自辽宁沈阳的薛女士抱着女儿坐上杨桂秀驾驶的8路公交车。在薛女士跨上车门时,一名男子尾随其后,等她走上车厢时,该男子的一只手伸进了她的口袋里。
杨桂秀: 看她后面上了一个男子,把她包拉链拉开了,手伸进去跟着他一起往里走。这时我一看手机拿出来了,我当时马上意识到是小偷,我一把就抓住他。我说干什么你,我说抓住他抓住他!
该男子脱掉上衣准备逃跑,杨桂秀一路追到了公交车下,在其他乘客的帮助下帮薛女士夺回手机。
杨桂秀: 公交车驾驶员不但要把乘客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更重要的是保护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做公交车驾驶员的10年间,杨桂秀先后6次在公交车上识破行窃扒手并勇敢制止偷窃,帮乘客追回被盗财物。
杨云:泥工班组长的“小岗位 大学问”
杨云是重庆某公司项目部泥工班组组长。
今年44岁的杨云,从泥工的岗位上做起,一边摸索施工工艺,一边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考取了建筑专业施工员证,逐步成为工程项目带头人。
每次拿到施工图纸,杨云都仔细研读,精准核对每个符号、每个数据。遇到疑难问题,他都会查阅大量资料,向技术人员请教、向一线工人问计,制定出切实可行、避免浪费的方案。凭着这种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他所参与负责的环节和项目从未发生任何质量问题及安全事故。
建筑施工是一个工人流动性比较大的行业,对刚刚加入班组的工友,杨云总会亲自手把手地教会他们。
杨云: 一旦他不会的情况下,我就要自己做示范给他看。看了之后他觉得能做得下来了,觉得差不多了,我再让他到现场去体验。
多年来,杨云带动了2000余名农民工就业,资助贫困工友30多人。
黄桂祥:瑶汉乡亲的“祥哥”
又到了周末,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桂祥,像往常一样回到老家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爬上海拔800多米的瑶山,查看当地茶农的茶叶生长情况。
黄桂祥: 我小的时候比较困难,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连上小学都没办法,全靠村里面给我接济,我就把这份情一直记在心里。
1999年春,黄桂祥拿出自己多年的积储,购买种苗,在家乡罗坑镇林屋村试点,带领村民栽种板栗和茶叶,3年后喜获丰收,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2010年,在黄桂祥的推动下,曲江区将罗坑茶正式纳入“一乡一品”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目前,罗坑种茶、采茶、制茶、售茶从业人员有4000多人,占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近两年,罗坑全镇茶叶生产收入已占GDP的5成多,茶农收入人均超过2万元,是6年前的10倍,并辐射到邻县(区)的5个乡镇,有效带动了毗邻乡村产业发展。
陈光英:不离不弃 照顾瘫痪儿媳
陈光英是四川省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龙镇红光村村民。
2007年,陈光英的老伴因耳聋和患直肠癌,丧失劳动能力。2009年,儿媳意外摔伤高位截瘫,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家庭生计,陈光英让儿子外出打工,自己承担起家里和地里的全部重担。
每天,她天不亮就起床。照料儿媳,打理好一切后,便匆匆赶到地里劳作。晚上,忙碌一天的陈光英无论多累,也要坚持给儿媳洗澡擦身、按摩梳头、换洗衣服。天气好的时候,陈光英就把儿媳抱上轮椅,推到外面让儿媳串串门、透透气。10年来,儿媳一日三餐从来没有耽误过,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
秦美兰:诚信闯天下
秦美兰是新疆某防水防腐保温公司的负责人。
1993年,秦美兰怀揣900元随丈夫来新疆闯荡。当时,秦美兰承包了一个防水防腐工程,市场价一平方米28元,她只收17元,一平方米只能挣1块钱。可原材料被盗,如果按原有标准施工她必将亏损。为信守承诺,秦美兰毫不犹豫,咬牙借钱买材料。到了交工的时候,秦美兰不但没有偷工减料,并且做工细致,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从那以后,秦美兰不但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工作越来越多,秦美兰陆续从老家带出来二三百人,她自掏腰包,让每个人参加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秦美兰自己也通过自学取得了“建造师证”。
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揽400多项防水防腐工程,多项工程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兵团级的重要奖项。
昨天,强对流和强降雨天气现身北方多地,北方多地的高温气势被削弱。今天,北京、天津最高气温将降至30℃以下。 中央气象台今天早晨继续发布强对流黄色和暴雨蓝色预警
新华社远望3号船7月6日电(记者刘诗平、李雨泽)7月5日,顺利完成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从南太平洋任务海域返航,安全驶入长江入海口
新华社南宁7月6日电 题:一切用于封堵的铜墙铁壁都是可以打破的——湘江之战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夏军、朱超 时隔80余年,透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这14个字,依旧可以感受到那场战役的惨烈
能否将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在陕西汉中市镇巴县赤南镇,一排排高大崭新的楼房沿河而建,很难令人将这里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这里是移民搬迁村民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