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大河之变——聚焦黄河治理三大新变化(5)

大河之变——聚焦黄河治理三大新变化(5)
2019-07-05 11:35:00 新华网

黄河凌汛是由于下游纬度高于上游,封开河不同步,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多发生在宁蒙段和山东段,其中宁蒙段凌情最为严重。

据历史记载,1855年至1955年的100年间,黄河山东段有29年发生凌汛决溢,决口近百处。黄河内蒙古段平均每年卡冰结坝20处左右,几乎年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凌汛灾害。

“人民治黄70多年来,与凌汛的斗争从未停止。”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魏向阳说,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2014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开始调节控制后,上游的凌汛威胁得到部分缓解。

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总库容600亿立方米,在汛期有效地发挥了“蓄水池”“调节器”的作用。黄河干支流水库的修建和联合调度,为汛期安澜提供坚强保障。2000年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辅之以三门峡、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可使花园口千年一遇洪峰由423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每秒。

水库调度与河道工程、科学监控等措施多管齐下,不仅有效防御了凌汛,还保证了桃汛和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书写了大江大河治理的宝贵经验。

内蒙古五原县天吉泰村,是一个位于黄河边的小村子,曾经频受黄河水害威胁。

78岁的村民付二生,经历了两次洪水冲毁家园。“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我20多岁时,在家听到‘轰隆隆’的水声,啥也来不及收拾就往外跑。”付二生说,那次大水把村子冲走一大半,村民们在高地上重新盖了房屋,还在河边垒起大堤。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洪水,冲垮大堤,淹没村庄,村民们不得不再次搬家。

“已经习惯了黄河涨水,水涨了,我们就赶着牲畜到‘圪旦’上,等水降了再回来。”付二生说。

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圪旦”指平原上突起的高地。受洪水威胁,当地许多村子都建在高处,取名为“李根圪旦”“云家圪旦”“皮房圪旦”……

如今,记者来到黄河边的“圪旦”村,只见河水静静流过,岸边风吹麦浪、牛羊成群,欢声笑语从农家院中传出。

“黄河水旱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片刻不能松懈。”魏向阳说。目前,虽然高标准堤防为黄河穿上了“金钟罩”,然而上游还有部分地区的堤防建设标准不高,下游的险工和控导工程没有及时根据河流水沙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游荡性河段的约束力有待增强,黄河治理还需要一代代黄河儿女接续奋斗。

首页上一页...2345 5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