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把秸秆分解,并让它“融化”在黑土地中?这个问题让不少农民头疼。成为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酵素秸秆还田发酵技术,在秸秆根茎粉碎后,喷施酵素分解液、抛撒酵素生物菌肥,然后再深翻。
“酵素是一种活性酶,具有催化物质转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秸秆分解,还有利于形成土壤有机质。”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说。
为了给黑土地“增肥”,桦川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刘君阁说,从实践情况看,米豆轮作旱田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都是提高地力的有效方式。
但这些模式刚推广时并不容易被认可。农民几十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哪怕改变一点儿,都比较费劲。为了推广黑土地保护模式,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经常“跟踪”农民,生怕他们不用有机肥。用有机肥能提高产量,刘君阁没少做“担保”。
记者从黑龙江省土肥站了解到,各试点县依据当地黑土地退化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将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平地玉米连作区、平地轮作区、缓坡型、低洼易涝型、西部风沙干旱区及水田等六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模式,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19项保护技术,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变肥”的黑土地鼓起农民腰包
不久前,赵德山和上海一家企业签订2000吨大米的供货协议,仅此一项就能增收上百万元。“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后,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大米品质提升了,每斤大米卖到5.6元。”赵德山切实感受到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带动下,黑龙江省一些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的黑土地更有“劲儿”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杨忠生介绍,2018年桦川县实施玉米连作区秸秆还田近4万亩,随着黑土地肥力增加,产量提高,每亩增收130多元,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使用酵素秸秆还田发酵技术后,刘春生发现病虫害减少了,平均增产10%左右,大豆达到绿色标准。去年东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当地一家企业签订了3000亩大豆订单,企业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4分钱,仅此一项就增收5万多元。今年这家合作社将继续和企业签订收购协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带动,黑土地退化现象得到改变,全省正走上一条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