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11日电 题:黑土地上感受“中国饭碗”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建、杨喆、苑欣芳
万物复苏的春天,有“中国饭碗”之称的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到处是备春耕的热闹景象。
记者采访感到,在这片黑土地上,“科技范儿”更加足了,“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优质种子更加“吃香”……
“藏粮于技”:科技改变耕作
“现在这拖拉机,在地里不用把方向盘,都走得溜直!”在虎林市宝东镇太兴村,虎林市金健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胜很是得意。
在合作社院里,数台大型农机具已检修好,再过一段时间便可在春耕中派上用场。登上一台拖拉机,驾驶室内各种按钮、拉杆让人眼花缭乱。李文胜给记者演示起卫星定位功能,一边介绍:“这个屏幕就可以显示这台拖拉机的位置情况,比如我们要求播种间隔18厘米,那前后绝对差不了,保证精量播种,比以前小四轮播种效果强多了。”
除了卫星定位大农机,李文胜还夸耀起了合作社近年购进的一台自动喷洒农药无人机:“以前打药得雇四五个人,现在就用一个人,在地头拿手柄控制就行,没药了无人机还能自动返航。”
科技的力量正改变传统的备春耕方式。过去水稻催芽,农民都是在自家屋内用塑料布、棉被捂住种子,费心劳神,且出苗慢、出苗率低。如今,水稻智能化催芽在黑龙江已广泛推开。
在鸡西市鸡东县金达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李永男领着记者参观其水稻智能程控催芽车间:“瞧,每个箱体内有多个感温探头,探头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显示仪上,然后再传到电脑上,工作人员在电脑边就能控制箱体温度,实现恒温。”
4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同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菌草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性贡献”高级别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