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6月22日电 题:红军来 心相通——红军与连州瑶族同胞之间的三两事
新华社记者刘羽佳、李雄鹰
连州北部,山岭巍峨,气势磅礴。
在广东清远连州市瑶安乡田心村,世代居住着勇敢的瑶族同胞。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先后有几支红军部队经过或在这里开辟游击根据地,留下了红色足迹,谱写了动人故事。
今年68岁的田心村村民谭长标回忆起母亲讲述的她的亲身经历,尽管听了无数次,也从未厌烦过。1934年底,担任长征后卫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余部几十人,撤退到瑶族聚居地连州市,与数倍于其的敌军在田心村牵牛岭奋力激战。
战后,一名十六七岁的小红军王贵因负伤掉队,谭长标的父母将王贵带回家,妥善安置、精心照料。
“安置或者救助伤员是瑶胞与红军最早的结缘形式之一。”中共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介绍,长征中,红一、九军团在湘南宜章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被湘南地下党转移到连州天光山后,当地瑶胞积极采药,秘密掩护,精心治疗,不少伤病员和弱小红军被当地人掩护收养安置。粗略统计,清远连州境内被山民掩护收养安置的红军弱小人员及伤病员有20余人。
慢慢地,随着红军一次次与当地百姓接触,瑶族同胞对红军有了更深的认知。
黄兆星说,当年,长征经过连州山区的几支红军部队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做到秋毫无犯。
进驻瑶寨的红军为不打扰当地百姓,睡在树荫底、屋檐下或造纸厂内;红一、九军团的伤病员们即使忍饥受饿也不动瑶胞的腊肉、蔬菜;吃了纸厂工人的饭,工人上山采竹未归,红军则把银两留下……
红军的所作所为和强抢银粮的民团、悍匪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严明的纪律、朴实的作风打动了当地瑶胞,甚至成为瑶胞的依靠。
新华社南昌6月16日电 题:白军从“围剿”到投奔,红军为什么能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李松、刘斐 “红军既然那样‘坏’,为什么所有的群众都帮助他们呢?” 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新华社南昌5月7日电 题:华屋处处皆“华屋”——江西瑞金“红军村”华屋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刘健 胡振华 高皓亮 心怀崇敬之情,记者来到几乎家家都有烈士的江西瑞金“红军村”叶坪乡华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