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年前的那个秋天,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顺水东下,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名篇。据考证,这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仙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会有数以亿计的同胞,专门跑到这一地界,寻找他们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在游客们心里,这里有“山城空中公共汽车”,频频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刷脸;有停在8楼的2号轨道交通;有璀璨梦幻的夜景,如同从动漫作品中走出来的一个样;当然还有著名的李子坝“三大神兽”……这里是热门打卡点聚集地,是美食天堂。
当然,这里有的,又绝不仅限于此。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这个坐拥长江、嘉陵江,幅员面积23.24平方公里的半岛,是巴渝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这里被称为“母城”,是重庆开始生长的地方。
周恩来在红岩村过45岁生日
渝中区化龙桥52号,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红岩村。1939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移居此地,红岩,就此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南方局和办事处共有100多人。在这里,大家都吃一样的伙食,自己在空地上种菜,改善生活。服装是单衣每人每年一套,棉衣三年一套。每人每月只有少量津贴,作为购买零星生活物品之用。办事处里设有救亡室,大家经常唱救亡歌曲,逢年过节时自己排练演出,还有墙报和体育活动。这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工作是紧张的,同志们团结融洽、亲密无间。
1943年3月,初春的山城,乍暖还寒。3月18日下午,在红岩村的一片草地上,一群青年围坐在周恩来的身边,听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从东渡扶桑到留学法国,从黄埔军校到北伐战争,从南昌起义到红军长征,从“七七事变”到移驻重庆……
新华社重庆5月14日电 题:重庆巫山:“生态宝贝”变身“摇钱树”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韩振 家住长江岸边、神女峰下的抱龙镇青石村村民易光琼,最近正忙着扩建自家办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