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底花园”
色彩斑斓的深海珊瑚林多分布在南北纬30度至两极,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园”则非常罕见。本航次,科考队员跟随“发现”号在近千米深度的热带西太平洋发现了多处“海底花园”,非常壮观。
记者在“发现”号拍摄的海底视频中看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海底花园”,有金柳珊瑚、丑柳珊瑚、黑珊瑚、柱星螅和海绵等,还有海蛇尾、铠甲虾等在珊瑚林间生长,其中一块石头上附着了50多个生物。虽然这些珊瑚林的面积都不大,但与海山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生物相比,显得蔚为壮观。
徐奎栋说,珊瑚林在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非常罕见,这是因为热带西太平洋远离大陆,没有陆源营养盐的补充,同时水体常年上热下冷,上下水体基本不交换,导致底层丰富的营养盐上不来,是典型的寡营养海域。
这里的“海底花园”是何种成因?专家认为,一方面,发现“海底花园”的区域基本都在海山迎流面,洋流复杂,且流速大,底层洋流将富含有机物的“海洋雪”带到这里,为滤食性生物珊瑚等带来丰富食物;另一方面,“海底花园”所在区域底质环境稳定,有利于珊瑚、海绵等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长期汇聚。
此外,科考队员在本航次还发现了多种生物共存共生和深海海星摄食珊瑚等有趣现象。
海山“匆匆一瞥”
“科学”号执行的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本航次是“科学”号近5年来第五次探秘海山。
徐奎栋说,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海山如同陆地上的山脊,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虫砂或珊瑚砂为主的软底沉积。
央广网青岛5月18日消息(记者王伟)“科学”号科考船18日驶离青岛母港,赴西太平洋执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
2019年公众科学日系列报道之一: 5月18日-19日,中科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如约而至,一大批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天文台站、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向社会公众开放
华人获世界科学奖 华人获世界科学奖。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科大纳米学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