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新华社记者胡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倡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防治荒漠化的浓厚氛围,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又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今后一个时期,还将如何深入开展荒漠化治理?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生态优先,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刘东生介绍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呈现出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的重要变化,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沙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筑起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接续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近20年,年均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0万公顷,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66万公顷,国家沙漠公园达到120个。
三北防护林工程4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通过近20年的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退化林分改造8.1万公顷,筑起了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植被盖度平均增加7.7个百分点,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沙尘暴强度减弱,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央广网贵阳2月26日消息(记者孟海)2月2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开幕式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冬天的塞外高原,寒气逼人。临近山西右玉县城,却有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县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园内,数十万亩松柏林铺开,绿色一望无际。站在园内制高点“丰碑”雕塑前放眼望去,县城和周边的村庄掩映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