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大学生种田让农民“老把式”开了眼——吉林长白山下的稻田新事

大学生种田让农民“老把式”开了眼——吉林长白山下的稻田新事
2019-06-12 13:35:00 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6月12日电 题:大学生种田让农民“老把式”开了眼——吉林长白山下的稻田新事

新华社记者陈俊、段续、邵美琦

初夏时节,中原地区的麦收已至尾声,东北的插秧还在进行。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的稻田里,忙碌的不止有农民,还有一群甘愿辞去稳定工作、从白领变身农人的大学生。

年复一年,春耕秋收,种地“老把式”们没想到的是,一群大学生,竟让农活变了模样:种地不用农药,大米不卖粮贩,农闲也能赚钱……大学生们盯住消费升级带来的广阔市场,在农田里玩出了“新花样”。

没想到大学生种地这么能“折腾”

站在兴德村的田埂眺望,被称为“长白山门户”的龙岗山脉清晰可见。碧蓝的天空映在广阔的稻田里,黑土土质肥沃,秧苗生机盎然。“自然条件好,大米品质高,可多年来我们一直苦于价格低、卖不动。”兴德村的党支部书记国洪义说,45岁的他种了20多年水稻。

让这个种田“老把式”想不到的是,五年前十几个大学生的到来,改变了村里沿袭已久的种植方式,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高了,人均年收入比过去高出2万多元。大米价格高了,每斤能卖到20多元。销售渠道也广了,现磨现卖的好大米卖到了北上广,去年1000多亩有机水稻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闫坤和冯齐君,就是让国洪义服气的大学生团队成员。说起“跳槽”当农民的缘由,闫坤的回答简单直接:“开始就想让家人吃上好米,后来发现,许多人和我需求相似。”2013年,两人分别辞掉城里的工作,从兴德村流转了1000多亩稻田,成立物元农场。几年下来,吸引了十几个更年轻的大学生扎根农村。

“新生代”入村,给村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能折腾”。肥料全换成有机的,除草尽量用人工,防虫不喷农药,引入赤眼蜂技术进行生物防虫,稻田里还养起了鸭和蟹除草。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