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8日电(记者喻珮、皮曙初)精致曼妙的楚式漆器、纹饰流畅的仿古青铜……具有荆楚特色的“非遗珍宝”在校园内逐一呈现;曲水流觞、青瓦白墙,融汇古今的楚式“居民院落”里蕴含着师徒相教的口传心授。
这是位于古时楚国都城、今日湖北荆州的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它不仅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也是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的景点,观众在此可尽览楚地的非遗精粹,欣赏传承人的绝活表演。
传承院内共展示8项国家级、39项省级非遗项目,包括汉绣、磨鹰风筝、雕花剪纸、榫印木雕等。楚式漆器当属其中最具荆楚特色、制作难度最高的非遗项目之一。记者步入一间宽敞的楚式漆器陈列馆,各类仿古漆豆、漆碗、漆盘、漆奁等小型漆木器,以及鼓、琴、排箫等乐器依次排开。尤其荆州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虎座鸟架鼓的复制品,吸引南来北往观众的目光。
入夏后的湖北,潮湿闷热。但正是这里特殊的气候环境,孕育出最适宜制作漆木器的原材料——天然生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漆树茂然生长,漫山遍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大漆在华夏沿用已久,天然漆为楚人所用,调剂髹涂之间,浪漫绮丽的楚文化呈现在一件件木漆器上,曾风靡于王室,也流传于百姓。而还原战国时期楚氏漆器的精妙之处是现代非遗传承的关键所在。
楚式漆器髤饰技艺传承人邹德香自1961年学习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率先在传承院尝试“师带徒”。他告诉记者,楚式漆器制作一直沿用从鄂西采集而来的天然漆液,从木胎雕刻,到数十遍的髹漆,以及少则十几遍、多则几十遍的磨光过程,当代髹漆技艺力争还原2000多年前楚墓中出土器物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