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题:“中国气质”“生态文化”——探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阳娜
原生态的人字支撑屋顶造型,故宫琉璃瓦色的屋面,“四水归堂”的唯美水院,先进的地道风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和上千块太阳能光伏板……
在北京世园会园区中心,外形为半环形、承载着中国“圆满”之意的中国馆坐落于青山绿水、梯田花卉间,凝结着古人因时就势、因地制宜的农耕文化和建筑智慧,也展现着现代中国绿色节能技术的水平。
一个多月以来,被誉为“有生命、会呼吸”的中国馆,以其温和包容的恢宏姿态、“中国风”式的建筑风格,深受游客欢迎。截至本月初,中国馆累计接待游客136万人次,日均游客量近4.1万人次。
6日,北京世园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中外嘉宾代表齐聚于此,欣赏中国馆的建筑之美、锦绣园艺,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
“让建筑回归自然”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的设计初心。他希望,能用田园手法创造一个建筑,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理念和智慧。
为此,场馆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了最简单的“人字型”支撑——这是人类在建庇护所时最早出现的一种形象,馆内电梯也被设计成一棵“枝丫”丛生、向上生长的“大树”。场馆注重绿色节能,屋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用于外部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
从中国馆前广场进来,一个巨大的圆形“水井”映入眼帘,水从井沿流至地下一层,形成瀑布景观。升腾的水汽中,听着哗哗水流声,从对面妫汭湖上吹来的风分外凉爽。
国际竹藤组织园。本报记者 贺 勇摄 隐藏于竹拱撑起的绿色花园之中,绿地沿拱脚向屋顶蔓延,建筑、竹构、竹景观浑然一体。这里是国际竹藤组织园,本届世园会41个国际展园之一,也被誉为“竹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