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黄南希)蓝天就像小宝宝一样,需要呵护,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蓝天保卫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发布的《“蓝天保卫战、社会行动力”——2018-2019年社会公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简报)》显示,当前阶段,社会公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参与意愿较强,实际行动偏弱”。
报告指出,当前,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及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知较为积极。绝大多数(85.3%)受访者理解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并认为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约七成受访者愿意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气污染治理。
虽然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表达出强烈的参与意愿,但现实情况是,公众参与治污的实际行动还相对不足。如面临大气较严重污染状况时,私家车车主自主选择经常停驶减排的比例,仅占两成多(24.6%)。
公众参与环保的动力方面,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者(72.6%)认为“个体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较大;约六成受访者(59.8%)认为其成效较大。“每个人都要环保”虽然被广泛认知,但个人起到的效果并未得到等量的认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一直以来,环保工作较为注重从技术和政府管控的角度去治理环境,在驱动社会公众参与、企业自主践行方面相对不足,这方面需要加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表示,公益之路很漫长,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每个人参与。当前,全社会需要培养环保新习惯,并且为新习惯提供持续动力。
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表示,像蚂蚁森林这种“成就驱动”模式就挺好。她说:“自从开始参与蚂蚁森林,我的每一次行走、每一次搭乘地铁公交,都会有相应的绿色能量产生。在‘小成就’的驱动下,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我发现,低碳是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坚持下去也完全不觉得费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表示,我们应该努力让低碳从概念变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让环保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