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3)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3)
2019-05-30 17:07:00 新华网

一年夏天,连日大雨,降雨量达到280多毫米。其它地上的庄稼早已趴下,而试验区的玉米仍直挺挺站立田间。“真没见过盐碱地里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附近的农民心服口服。

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米粮川”。1972年,张庄村粮食亩产量只有79公斤,而到了1979年,这里的粮食产量超过300公斤,从此结束了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张庄改土治碱的成功为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带来了希望。此后,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解决了温饱的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

扎根这里,持续攻关。农大师生依靠科技在当地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努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发展多种作物:

2006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带领师生来到曲周,决心探索一套“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集成技术;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曲周建立;

……

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中国农大师生们踏上为农服务新征程。

“农作物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农业工作者就像农作物一样,必须两脚扎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泥土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说。

创新为民:“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深刻地理解这块土地,为土地带来变化”

曲周的故事,一直围绕土地与人而展开。

46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

“我们能成功的关键是坚持科学精神。我们不是在改变自然,而是尊重科学、努力找到自然的规律。”农大人这样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