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2019-05-30 17:07:0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新华社记者孙杰、胡浩、于文静、范世辉

初夏温热的风吹过,河北曲周县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难以想象,如今生机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46年,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群体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有的甚至长眠在此;

46年,学校和地方、农民和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农大人的血脉。

扎根奉献:“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和位于北京的农大校园中,两块刻着“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石碑隔空相望。

曲周,地处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碱窝”,曾有28万亩盐碱地,占全县耕地近40%。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曲周县志上就有“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的记载。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接到层层转达的周恩来总理关于改良盐碱土的指示。

“当时北京农大副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想让我去曲周看看,先摸下情况,再设一个治碱点。”

在回忆录里,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这样描述初到曲周县的景象: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渠边路旁,田埂沟旁,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农民劳作。

这里没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

“没想到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盐碱这么厉害,百姓这么苦。我们是学土壤的,是给土地治病的,我们有责任把这块土地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

1234...全文 8 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