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2019-05-22 15:06:00 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5月22日电 题: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新华社记者胡喆、王珏玢、刘宇轩

70年,能做什么?一个人也许庸碌地过完了一生,一群雷达工业的先行者,却硬是把一个只能靠“捡”雷达用的行业,打造成了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立“军令状”为战机造出“争气雷达”、研制预警机“警眼”、托起“神舟”飞天的测控重任……无数个“高光”时刻,记录了一代代雷达人前行的足迹。

在中国雷达发源地、中国电科14所采访的一周里,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克服万难,绝不放弃?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老科学家带着雷达上前线,为我国“雷达第一营”打下坚实的装备和人才基础。60年代中期,上千名雷达专家毫无怨言地迁居三线山区,创建十多家研究所、工厂。

在食不饱腹的条件下,老一辈设计师通宵达旦,手绘上千张图纸。有的30多岁就英年早逝,有的忙于研究而无暇照顾子女,只能将孩子送往乡下,长期分离。“争气雷达”创始人张光义、贲德,头一次同机试飞就遇险,但没有人被吓退。老院士贲德说:“只要完成研制任务,付出什么都行!”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第一代雷达人心中,雷达精神或许是这种不顾一切的拼劲儿。

从零基础到硕果累累,“中华神盾”和预警机雷达两个项目组,都遇到了相似的技术跨越挑战。不同的研究团队,选择了相似的攻关路:一个带着百十个“防吐袋”扎根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干;一个全员住在测试室,二十四小时轮班分析故障。预警机雷达负责人张良说:“就像军人守阵地,研制节点就是我的‘阵地’,守不住是失职。”

在第二代雷达人心里,雷达精神或许就是像守阵地般做科研。

太赫兹雷达、微波光子雷达、量子雷达……很难想象,参与研发这些高精尖产品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博士毕业生。

14所所长胡明春坦言:“把他们请来,我们可是打过预防针的,要能吃苦、出长差、不比工资高低。”

这样的单位吸引力何在?清华博士毕业生夏凌浩说,对年轻人委以重担,从不轻视每一个“奇思怪想”,在这里,年轻人真正能各展所长,大显身手。

少年自有凌云志。在一大批年轻人眼里,敢想敢干、改写未来,或许正是新时代的雷达精神。

不同时代,雷达人的探索之路各不相同,但雷达精神却代代铭记、薪火相传。

一代代雷达人秉持爱国奉献、永不放弃的初心,写下壮丽的时代奋斗答卷。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