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挖掘中国文献独特影像基因 创新影像史学评价体系

挖掘中国文献独特影像基因 创新影像史学评价体系
2019-05-15 10:03:0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著作《书写史学和影像史学》中,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即“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论述,来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这可以视作以影像手段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发端。其后,中国史学界、传播学界陆续有以影视作品、图像、数字化信息等为内容的历史著作或文章出现。随着音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内涵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标志着作为学术概念的“影像史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此之际,传统历史学研究与现代影视理论、技术的结合,为“影像史学”研究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左图右史”系中国史学传统

文献史料是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史学有重视影像证史的传统。中国历史有自身独特的影像史学基因。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左图右史”的习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影像史料。中国历史最初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从“河图”始,古代中国人就注重图像表意,《山海经》更是以图配文,上古时代的图书大都有图形。直到司马迁著《史记》,采用书、表、本纪、世家、列传……开始舍弃图表,后人法之,致使后来的很多如服饰、山川、水利、交通、建筑等形象的描述不明确。宋代郑樵《通志》,创《图谱》,开创了我国史学研究图像器物与文献互证的先风。康熙时,浙东史学的代表万斯同参与编撰的《明史?历志》,图解天文、水利、地理,一目了然,改变了正史不用图的偏颇。在中国史学史上,章学诚首倡史书体例中增设“图”的主张,在《家六书》中说:“于纪、表、志、传外,更当立图。”

20世纪初期,王国维和鲁迅倡导使用“美术”,包括注重雕塑、绘画、建筑等的视觉感受,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揭示历史的原貌。《胡适留学日记》中强调以图衬史的作用。陈寅恪在演讲《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强调系统整理、陈列、出版图像遗物。郑振铎推崇《图谱》,收集上古到晚清的图像资料编撰而成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一书,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历史重要的影像史料。在此书中,他批评了中国史学轻图像重文字的习惯,认为图像可以“反映古人之实际生活”,忽视它是“非科学的”。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