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黄浦区的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公立医院、当地政府和企业正在探索一场角色的转换:由政府、医院共建平台公司,导入专业资源,开发运营园区、孵化及培育企业。
开发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说,这种产学研之间新的转化模式,将让医学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跑”到病房。
满足新需求:引政策“活水”养“大鱼”
以前是病人“围着好医生转”,现在是“好医生围着患者转”,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来自医生跨机构执业、多点执业的政策支持。在该院肿瘤中心,专科主诊医生可以组织16家三甲医院各有特长的医生,只为一名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的精准服务。
疼痛评估、心理评估、基因及药敏评估……肿瘤中心主任丁罡的服务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他觉得现在自己更像“导演”,要为患者写一出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命剧本。
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健康新需求已扩展到生命全面、全程、全要素,必须及时对接上政策的“活水”,才能让相关机构和企业感到管用、“解渴”。
杨浦区日月星养老院是上海较早探索“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院之一。通过院内开设的医疗机构,入住的200位老人在衣食住行之外,还能满足诊断常见病、管理慢病的需求,医保也可以报销,因此“一床难求”。
但养老院也面临着护工短缺、用地费用高等生存压力。上海爱以德医养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娅媚说,随着上海在医保、财税、土地等方面综合施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将更加有底气。
调研组专家普遍认为,面对巨大的需求,健康服务领域还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品牌,应从顶层设计和对接需求两方面入手,在产业的“春水”中培育出更多“大鱼”。
新华社银川5月21日电 题:宁夏:健康扶贫让贫困农民告别病痛“拖与熬”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谢建雯 马生武四年前就查出来心脏有问题,但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他不敢去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