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标准
“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是官兵执勤的“三峡标准”。官兵站在哨位上,远看形、近看证、不远不近看特征,决不让不明身份的人混入。
可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既要下苦功,也得研巧劲。”士官宋更胜,通过练习辨认限距飞出的纸牌,能够迅速从不同角度准确判明标志和牌号,被官兵称为“鹰眼哨兵”。
官兵的衣柜里都放着三样东西——红花油、护膝、护腰带。据教导员望涛介绍,长期上坝执勤,不少官兵都患上了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多亏了这‘三件宝’,才得到很大改善。
大坝目标多,哨位分布散,官兵每天用在哨位和上下哨途中的时间,就超过7小时。夏天,热得衣服都拧得出水;冬天,夹着湿气的寒风又冷得刺骨。
“江边湿气重,天气稍微转暖,蚊虫就开始多起来了。”卫生员封自强告诉记者,防范隐翅虫、千足虫、蚊子、蜈蚣、飞蛾这坝区“五毒”,也是每名守坝官兵的必修课。
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刚强的士兵。一名守坝老兵在日记里写道:尽管日子很苦,但看三峡的机会时时都有,守三峡的机会却人人难得。
把坝区当成家
“我是一名忠诚卫士,守卫三峡是我的神圣职责。”这是即将上哨的哨兵正在进行岗前宣誓。
他们身后是33间三峡建设者留下的临时板房,自2003年中队进驻,官兵一住就是十几年。
“刚进驻那会儿,板房破烂不堪,经常缺水断电,每天要去1公里外的井里挑水。”讲起过去,望涛记忆犹新。
长期以来,尽管各级都做出很多努力,但受环境限制,如今这里的条件也谈不上好。去年夏天,一场大风袭来,房顶的铁皮棚子转眼就被掀开一大半,官兵只能临时搭建帐篷过了一夜,便开始着手板房的第11次大修。
为何愿住破旧的板房?面对记者的问题,官兵纷纷表示:“住了这么多年,早已把这儿当成了家。”
进驻之初,官兵得知营区附近6岁的望苗苗父亲病故,一家人生活困难,便与她家结成了“亲戚”。2016年,苗苗考上大学,却因支付不起高额费用面临辍学,中队官兵迅速组织募捐筹集学费,帮她圆了大学梦。
多年来,中队官兵驻守一地、造福一方,先后与周边4个贫困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常态开展“关心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资助1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清明节,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开展多种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继承英雄精神、铭记强军初心。在广东汕头,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组织官兵,来到“七二八”烈士纪念碑前祭奠先烈,表达对英烈们的敬意与哀思。
新华社贝鲁特4月3日电(尹博 蒙卓霖 刘伟)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3日授予中国第17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全体410名官兵联合国勋章。 当日,授勋仪式在位于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部队营区举行
当千家万户坐在一起享受团圆团聚的氛围时,在大漠戈壁,在雪域边关,边关军人为了万家团圆,默默地坚守在祖国边防线上,守护着祖国的祥和安宁,守望着人们平安度过这个充满温馨幸福的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