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态盛宴 赏文明力量 铸绿色家园
北京世园会的绿色辐射力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刘博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远望长城巍峨雄壮,近观妫水川流不息,5月北京,2019北京世园会敞开绿色怀抱,喜迎八方游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生态文明之花尽情绽放,绿色发展之路更加宽阔,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花香的美丽图景渐次展开。北京世园会不仅生动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义,更彰显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中国智慧。
游人在妫水河畔的公园内游玩。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摄/光明图片
绿色布局彰显生态初心
在北京世园会园内“四馆一心”的核心布局中,妫汭湖作为“一心”尤为引人注目。北京世园会规划总园林师严伟介绍,起初的妫汭湖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鱼塘,为凸显园林设计中“山水相依”设计理念,团队决定将鱼塘扩大,并将开挖的土方堆砌出永宁阁高点。
变身妫汭湖,可不止小鱼塘变大鱼塘这么简单。按照设计方案,妫汭湖承担着调节水位、净化水源的作用。“妫汭湖是雨水富集区。沿湖内侧填充有近50公分的卵石带,营造不同深度的湖底,让适应不同深度的藻类、鱼类、贝类都有适合自己的栖息环境。”严伟解释说,湖内现有50多种动植物,辅以70公分以上的淤泥层,足以完成水体自净的功能。
形似如意的中国馆不仅造型独特,生态内涵也十分丰富。“中国馆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将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人本为线索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院长、中国馆主创设计师景泉手持设计图纸,详细介绍了中国馆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亮点:环形结构冬季可以抵御寒风,夏季与妫汭湖形成压力差可以避暑;地道风循环系统利用浅层土壤的蓄热能力,可大幅缩短空调开启时间,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能耗;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用于建筑表层植被浇灌,多余的水还能供给建筑内用水用电;屋顶1024块太阳能板在蓄电的同时还能透光,摆动起来整个建筑仿佛会“呼吸”。
进入五一假期,随着客流量增加,园区为方便游客,增设了19处临时卫生间。通过自动感应、泡沫预先分解等技术工艺,厕位用水量大幅缩减,生态环保的理念正由园区率先践行。
中国馆序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光明网记者 刘新颖摄/光明图片
多方合力共塑活水源头
在享受北京世园会绿意盎然的生态盛宴同时,中外游客也许没想到,世园会所在地延庆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缺水干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许多年份都是“下雨满地流,旱年渴死牛,吃水如吃油,吃粮更发愁”。
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始终牵动着34万延庆人民的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延庆已成为北京唯一全境都是水源保护地的区,有四级以上河流46条,松山、玉渡山等国家级、市级、区级自然保护区10个,鸟类总数达343种,93%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与目标。
步行在世园会展区北部的自然生态展示区,但见妫水河穿园而过,浪花清澈,水面宽阔。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林一眼望不到尽头,其中不乏树龄百年的参天大树,身处其间不禁感受到丝丝清凉。
游客在中国馆内北京园艺产业成就展区拍照留念。光明网记者 刘新颖摄/光明图片
继4月13日进行首次3万人半负荷压力测试之后,北京世园会园区20日又组织了全负荷压力测试。北京16个区的热心群众,世园会的组织者、参展者、赞助商、志愿者等共计6万余人参加了此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