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5月1日电(记者王学涛、李键)送走去世的父亲后,24岁的彭维熙从四川老家回到了西藏。坐在开往玉麦乡的车里,父亲的话仍响在耳畔:“好好工作,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作为独生子女,他已在玉麦边境派出所工作近2年。
玉麦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中印边境地区。2011年10月29日,西藏公安边防总队(现为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这里设立了边防派出所(现为边境派出所)。
截至目前,先后有百余名民警承担了玉麦乡的边境管控和社会治安管理职能,守护着这里的山水和百姓。2年前,彭维熙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
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目的地。从山南市隆子县到玉麦乡是197公里的盘山路,部分路面正在施工,遇到滚石要下车清理,遇上塌方要等更长时间。
“这算好的,以前这时候还在封山呢。”彭维熙说,进出玉麦要翻越海拔4760米的日拉山,一年中有半年左右路面被一米多厚的积雪覆盖。
在玉麦边境派出所,每个人都有关于这条路的独家记忆。2012年2月,王亮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里,他清楚地记得,从县城到乡里,连乘车带步行,一共用了18个小时。
第一年过冬,派出所工作人员11月底才购买过冬物资,没想到回来时大雪封山,只好将车留在半山腰,等天气好转时才去取物资,三分之一的东西已经坏掉。
“没吃的瘦几斤无所谓,就怕生病。”王亮记得2012年9月,因为食物短缺,同事们挖野菜吃,其中一人吃了野生蘑菇上吐下泻,深夜司机开车六七个小时才把他送到医院。
玉麦乡雨水充沛,却长不出庄稼;鸟鸣山幽,但阴冷潮湿;风景如画,但也闭塞孤寂。如今,一批“80后”“90后”民警在这里守边护民。
23岁的唐浩和24岁的程明近日刚入藏,报到的第二天就跟上兄弟们去巡边。乘车一个小时后,他们穿上防刺服,领上装备开始步行。原始森林里情况复杂,他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遇到树上悬挂的五星红旗会庄严敬礼,看到石头上“中国”“CHINA”字迹褪色后用红色油漆再刷一遍。
“又累又渴,从没走过这样的路,特别敬佩扎根在这里的人。”唐浩是公安边防部队转改后招录进藏的首批新警,“守卫边疆一直是我的梦想。”他说。
施工队留下的几间简陋板房,现在成了民警们的执勤点。每年几个月里,他们带上小发电机、被褥、锅碗等,每周轮流执勤。
民警们还给当地藏族百姓送药、搬新家等,书写着警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他们还为新来的村民拍照建立民情档案。彭维熙耐心地帮村民整理头发、衣服、摆正坐姿,然后按下快门。84岁的央金行走不便,彭维熙就和同事到家为她拍照。
提起民警们,玉麦乡的村民纷纷夸赞。卓玛拉宗说,民警们冒着大雪为她家孩子送退烧药,“他们是保护我们的人,就像一个碗里吃饭的亲人”。群宗的小儿子患先天性残疾,派出所为照顾她家,招聘她丈夫为辅警,每月有2000元工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玉麦通了4G网络,并入了国家电网,投资5亿多元、全长50公里的曲松村至玉麦乡的公路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民警们动手建起了温室大棚,种上蔬菜和瓜果,养了羊和鸭子……
23岁的兰新棋来玉麦已经3年,参加工作之前,作为独生子的他从未做过饭。现在他种菜、饲养家畜、做饭样样精通。
玉麦的生活条件一直在变,不变的是民警们的家国情。王亮的爱人已经怀孕,他每天干好工作的同时,通过网络关心着远在陕西的妻子。“一个人是一个点,一群人就是一条线,每处边境都有人守,才能把祖国守护好。”
新华社拉萨11月18日电题:群众的当家人,边陲的定盘星——记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新华社记者张宸张宝亢他是80后,却被五旬老人尊称为“阿爸”;他坚守的地方一年大雪封山期长达五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