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造山水田园 展中国智慧——专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崔愷(2)

2019-04-24 16:0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同时,中国馆半覆土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园区场地的山水格局,使建筑充分融于环境,又大幅减少了地下室的挖方量,有利于节约土地。因为土的蓄热能力强,覆土的建筑适应了寒冷地区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诉求,也节约了建筑能耗,此外还减弱了风对建筑的影响,为场地周边营造了良好舒适的风环境。中国馆项目因时就势、因地制宜,使建筑立于梯田之上,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体现。

记者:中国馆为何被称为是“会呼吸”的建筑?

崔愷:这个建筑是我们在做科技部“十三五”研究课题当中的一个示范工程。它在绿色节能方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延庆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了地道风技术。风可以通过过滤,使地道降温,起到展厅换气的作用,使空调开启时间大幅缩短,有效降低了能耗。场馆从地下到地上有几十个风口、好几条通道,使得风可以一层层穿出去形成回路,让人呼吸到新鲜空气,屋顶上的天窗也可电动开启,到了冬天又可以关闭。这些通风和导风设施都是很重要的“呼吸”。我们还把两个展厅分开,让中间形成穿堂风,夏天人在里面比较凉爽,还可以看风景。

所以说,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这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在能通风的时候通风,减少用能的时间和范围,而自然通风采光的方法事实上可以替代很多高科技,这比我们普遍采用的封闭式建筑单纯靠降低能耗、控制温湿度但人可能并不舒服的设计方法更具优势、更人性化。

记者:您希望游客在中国馆里能获得什么体验?

崔愷:大家可以从园区正门进来,来到中国馆前广场,观赏水院的水从上面流下去,水汽升腾,再感受从对面湖边吹过来的风。进到展厅可以观看一层的展览,之后顺坡道走到二层,越走越明亮,看完展览后还可以走到平台上去看外面的环境,再缓步下来,所有这些过程是人在不断更换场景中不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