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4月22日电 题:“硅谷之芯”变形记:一条河流的光影
新华社记者蔡国兆、白瑜
从羊台山密林发源,穿越西丽湖、长岭陂水库,一路奔流入海。
深圳南山大沙河,从船走流沙,到黑臭淤塞,再到如今的波光桨影,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之变。
一条河,一座城,一个湾区,在时空的光影中前行、思索、变迁。
告别“臭沙”:生态觉醒
发令枪响,赛艇对抗赛开始,数十条皮划艇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掀起竞速旋风。时隔20余年,南山区的大沙河又能走船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里鱼很多,经常有人抛网打渔。”老人们还记得“大沙河”名字的由来,那时候,流沙如金,河里最多的就是采沙船。
上世纪70年代末,深圳走上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道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不断生长、扩张,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但同时,河流遭遇淤塞污染,水质江河日下。
市民应慧1999年底搬到大沙河东岸,她记忆犹新:“大沙河成了臭沙河,刺鼻气味不时飘来,一定要关着窗。”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要怎么发展?”深圳市南山区委书记王强曾经这样问自己。这时,南山高楼林立,生产线昼夜无休,一个区的生产总值媲美中西部大中城市;这时,深圳的发展也已直追新加坡。
南山投入近20亿元治理大沙河,打造生态长廊和滨水慢行系统,一方面对沿线993个小区进行管网改造,另一方面挤出空间建立除淤调蓄池,攻坚面源污染。目前,大沙河中下游段综合整治已完工,主要水质指标达地表水IV类。
告别流沙淤泥时代的大沙河还迎来了“沙和尚”。当地成立了首个护河特色U站“沙河·尚”护河志愿服务站,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护水治水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