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崭新容颜(2)

2019-04-17 17:3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聊天中,王课德提到最多的就是“奉献”。这是老兵团人共同的骄傲。

采访中,记者感到,石河子的变化不只是市容市貌,包括耕作方式。

过来人回忆,以前每到农忙季节,这片土地就会呈现千军万马的壮观景象。而今,石河子几十万亩农田里,除了可见播种棉花籽的大型智能播种机,几乎不见一个劳作的身影。

记者看到,春耕拖拉机甚至不用人工驾驶,只需在驾驶室内的北斗导航屏幕上输入数据、方位,就能在田地里自动来回穿梭,一气完成播种、铺膜、埋土等8道工序。

“农机具用北斗导航定位,行驶路程有卫星导航,播种一穴一粒严控棉籽数量,精度高、效率快,播种路线1公里范围内不超过两厘米误差,每天最少播种100亩以上,省时省力,还方便后期实施采棉机采摘棉花。”种植大户周润说。他去年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46台大型农机具管理着2.2万亩农田。

眼下,周润的工作就是坐在离耕地几公里外的合作社里,盯着电子显示屏,及时获得温度、湿度、风量、雨量,以及土壤墒情、病虫害和灾害预警信息。

这只是兵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缩影。

记者采访了解,这个边疆小城也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新疆天业集团研发的节水滴灌技术,成本更低廉,让滴灌走入平常百姓家;农垦科学院研发的大型农机具,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以创业园为基地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更多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

石河子市创业孵化园区内的“疆三代”孙后醒,创办了一家智能安防公司;邵彦飞管理着拥有50万粉丝群体的自媒体“石河子微生活”;薄晓玲放弃南开大学任教的机会,随丈夫来到石河子大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座年轻城市散发出的蓬勃朝气吸引。

记者蹲点期间,正值清明节。军垦博物馆前,鲜花簇拥,庄严肃穆,王震将军雕像下站满了手持鲜花的年轻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兵团精神代代传。”这一刻,记者解读出石河子蜕变、创奇的密码。

相关稿件:

从无人之地到宜居之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