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条件优越、机会众多的城市,一面是环境恶劣、基础医疗设施落后的老家,她毅然做出了选择——回到甘孜州,投身家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
谭晓琴坦言,14年前,随着这个选择而来的落差让她不知所措,“在学校里学的理论与大医院的诊断流程紧密相联。比如贫血,查一个血常规,检查报告单里贫血程度一目了然,但是这里不行,没有办法随时做检查。”诊断甚至开药大部分都要靠经验,这对初来乍到的谭晓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才从学校毕业哪有什么经验,这种差异一时间让我无从下手。”
谭晓琴为老乡看病。本人供图
为了积累必备的经验、打破僵局,无论是在卫生院的诊室里,还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农区、牧场里,处处都是谭晓琴的身影。
2009年的一天,谭晓琴接到急救电话:一名妇女难产,生命垂危。当她赶到病人家里时,产妇已经虚脱,几近昏迷。谭晓琴立即和同事进行接生。由于长时间重度缺氧,好不容易出生的胎儿全身发紫,没有心跳和呼吸,产妇家人抱起孩子用手掌拍打屁股,胎儿却毫无反应。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孩子已经死亡,准备放弃救治的时候,谭晓琴在哭喊声中抢过孩子,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经过紧张的抢救,奇迹发生了,胎儿的啼哭声响彻藏家小院,产妇一家人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无数的“卡卓(藏语:感谢)”怎么也说不完……
医者仁心,14年的坚守与付出将谭晓琴和乡民紧紧绑在一起。长期一线工作锻炼出日益精湛的医务技能,“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非常快”成了乡民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谭晓琴早已从最初老乡们眼中“不放心的小‘门巴’”成长为“最放心的好‘门巴’”。鲜水河畔的千家万户更是习惯称呼她为“女儿医生”。
我的新年愿望是—— 不加班,你呢? “要出去多旅游!”“再瘦点,还有希望吗?”“研究生毕业去雄安。”“变有钱,变有钱,变有钱!”“爸爸妈妈健健康康,姥姥能看到我结婚
根据中国记协《关于印发的通知》和中央网信办《关于开展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初评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中国青年网于2019年4月15日组织召开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初评推荐评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