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雪山处处埋忠骨——全国援藏展览馆里的清明追思

2019-04-05 17:35: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拉萨4月5日电 雪山处处埋忠骨——全国援藏展览馆里的清明追思

新华社记者吕诺、周锦帅

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1994年2月26日凌晨3点,孔繁森在日记里写下这段文字。9个月后,他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这个离他家乡山东聊城几千公里外的远方。

清明之际,在西藏林芝市鲁朗小镇揭幕的全国援藏展览馆里,记者重读孔繁森的日记,依然泪落满襟。

身边一位藏族大哥鼻翼抽动,双手合十,念念有词,似是为逝去的孔繁森书记祈祷。

就在孔繁森去世的1994年,中央决定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多年来,一批批援藏人员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孔繁森精神,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并肩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

巨大的贡献,也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很多地方被视为“生命禁区”。在这里,每个援藏人员都会思考无常与生死。缺氧、高寒、低压等恶劣气候环境,以及出差途中频发的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灾害意外,威胁着他们的健康乃至生命。不少人胸闷气短头疼欲裂,为了坚守工作岗位,每天要吃下一大把安眠药和降压药;不少人的宿舍夜不闭户,以便突发健康状况时能得到及时救治;不少人在病痛和危险中,怀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悄悄立下了遗嘱……

“世界屋脊”也是精神高地。全国援藏展览馆里,陈列着登山的手杖、遮雨的斗笠、御寒的棉大衣,还有扶贫开发的成果、救死扶伤的锦旗、影像中雪域高原的今昔对比,以及一本本随感诗篇,一页页家书日记。观之思之,初心的召唤沸腾了满腔热血,家国的情怀拨动心弦触达灵魂,信仰的光芒刺痛双眼让人泪目……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