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记木里县森林火灾救援凉山军分区民兵:坚守至最后一刻(2)

2019-04-04 11:03: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二)

火场的山体坡度接近70度,山路只有不到半米宽,越接近山顶越没有路,只有采菌子的人走出的小道。

事发地没有信号,一路狂奔下山的王鑫在31日20时50分左右,才感觉到手机振动,一下收到上百条询问安全的消息。他用颤抖的手掏出手机赶紧向指挥部报告——17名民兵全部安全。

半个小时后,由多支队伍组成的搜救队从立尔村出发,40多名民兵担任向导。藏族民兵撒达扎什好像有一双夜视眼——在这里生活了27年,“哪里滚石头,哪里该转弯,闭着眼都知道”。

4月1日凌晨,搜救队突破火线封锁,来到“爆燃”事发地。8时左右发现第一具遗体,17时左右找到最后一具。藏族民兵杨六斤说:“这些消防队员这么远跑到我们的家乡来灭火,牺牲在这里,心里真的特别难受。”

民兵们拿出自己的被子,将遗体小心包裹。用松木和树枝搭好担架后,他们又铺上自己的大衣,再小心翼翼地抬上去。

“按照我们的风俗,一旦抬起来上路,中间就不能放下。”民兵杨宝剑和队友们每8至12人为一组,徒步8个多小时才走回立尔村。“送英雄回家,再苦再累都不在乎。”民兵们说。

(三)

一袋面包,一口铁锅,半袋米。藏族民兵次仁在火场对面的山头上守了3天3夜。“想看清火势发展,山脚和山顶都是不行的,要在对面的山上才行。”在直升机来到火场前,次仁一直充当“观察哨”。下山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加入了扑火的队伍。

“民兵熟悉地形和气候,最主要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有感情。”木里县武装部部长王瑞华说,“群众世世代代与山为伴,森林发生火灾,他们心里最着急。”

群山中,一面“党员突击队”的旗帜格外显眼。这是一支来自木里县倮波乡的民兵队伍,全部队员都是共产党员。民兵队长唐小军说,乡里大家都以能加入民兵为荣,因为名额有限,民兵都是年龄35岁以下身强力壮的。

这支“党员突击队”已经连续战斗了4天,每晚都在山上露宿,也只能睡3个小时左右。每到休息的时候,彝族民兵王国华就会独自爬到旁边的山顶上找信号——他要给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报平安。

目前,明火已经完全扑灭。消防队员离开后,民兵队伍还要把火场周围的烟点逐个清理一遍,确保不会死灰复燃。“把火灾消灭掉,就是对牺牲的英雄最大的告慰。”唐小军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