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题:与自然共生,把更多生命点亮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3月30日20:30,遍及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与公众如期相遇。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有一大特征,就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推出同一个主题“与自然共生”,呼吁关注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也是为2020年中国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预热。
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然而,生物多样性及其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公园池塘可能是一汪清水,但雨后不再有小蝌蚪找妈妈和蛙声一片;我们欣赏着春风杨柳万千条,但很可能看不到燕归来。
仁者乐山,因为山包育万物,有草木、飞鸟、走兽;智者乐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莲藕、龟龙、鱼鳖。离开生物多样性,山就是荒山秃岭,水就是死水微。我们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是因为生息于其中的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有花香,无鸟语”状况,作为一种生态环境危机,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的原因:二氧化碳无节制排放、化学污染持续、重金属进入水土……主要的责任方就是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人类。挽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狂澜于既倒,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共同自我约束。
每一滴水都关系到江河,每一双筷子都关系到森林,每盏灯每一度电都关系到同一蓝天下的海陆万物。
让我们行动起来。在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省份之一的云南,历时近8年讨论修改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今年起施行。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也将加快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立法作为重点工作。
作为万物灵长,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但恰恰是人类,才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来减缓、扭转并阻止这一趋势。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王鹏)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1日共同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岳麓宣言》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0日电(记者刘懿德、李云平)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获悉,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目前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呈改善态势,湿地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