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田晓航、李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后三到五年,国家将通过城企联动等方式,使普惠性养老床位增加一百万张以上。
为补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这块民生短板,国家连续出台多项养老服务业支持举措,一些地方在降低养老服务业准入门槛、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等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4亿,养老是每个家庭的最大关切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尤其是失能、高龄老人对照护等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江苏省常州市,政府早已开始“研发”养老服务难题的“解药”。编制多项养老服务业规划,规定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对新办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最高每床10000元、最低2500元的一次性补贴;依托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穿戴产品实现远程健康管理与服务……一系列措施在缓解“一床难求”、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方面,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鉴。
“常州坚持医养融合、事业与产业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模式融合,这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整合融合是养老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认为,推进医养结合要避免多方博弈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多方面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的共享、整合。
全国人大代表刘艳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去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在两会中就医改和卫生系统的大部制改革积极献言献策。今年两会,刘艳将就大城市如何破解养老难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新华社哈尔滨2月3日电 题:“最北养老院”里的“家”与“春”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杨喆、齐泓鑫 “多好,多喜庆!”看着刚刚贴到“家”门上的春联,76岁的张亚琴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