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1日电 题:红土高原上掀起“绿色旋风”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杨静
十大名茶、名花、名果、名菜、名药……自2018年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后,红土高原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正形成“绿色旋风”,经济转型插上“绿色之翼”,广阔市场扑面而来。
缺啥就补啥,小生产连通大市场
牛油果软糯,小粒咖啡香浓,水果四时常新,蔬菜琳琅满目……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流连云南美景,更叹服这里丰富奇特的物产。
蓝天、碧水、净土,云南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但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短板长期制约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行业发展,尤其是大型食品企业少。
2018年年初,云南打出“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谋求经济转型。其中,“绿色食品牌”将以工业化理念来推进,围绕“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
为凸显绿色底色,在农药、化肥减控方面,云南提前实现“零增长”目标任务,还上线了“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对3928家农药经营企业实现追溯管理。
数字经济是“点金石”。目前,“一部手机云品荟”电商直供平台已经上线,不仅构建全省性的农特产品数据库,还对接阿里、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
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别的地方蔬菜论“斤”卖,陆良县大莫古镇的水培生菜却按“棵”卖,一棵能卖10来块钱。这种水培生菜30天左右就可出售,投产的300亩全是订单式生产,供不应求。
茶好花好水果好,向品质要品牌
“我们的有机茶叶最高卖到了每公斤2000欧元。”在满眼翠绿的茶园里,普洱市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祖翔满是自豪。
“祖祥”牌无量翠环有机绿茶是云南评出的“10大名茶”之一。2018年云南从茶、花、菜、果、药五个类别中各评选出“十大名品”。此外,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也脱颖而出。
这一张张名片缘何密集推出?云南省工信厅副厅长唐文祥说,这是为了引导食品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国际一流企业落户,补齐绿色食品发展短板。
向数量要品质,向品质要品牌,茶叶、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一张张新“名片”汇成绿色的发展力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洞察“需求侧”。小黄姜是常见的调料,罗平县万兴隆集团开发的无硫纯姜粉去年荣获“十大名菜”,在市场上广受追捧,还入驻了“一部手机云品荟”电商平台。
“从鲜姜到无硫姜粉,只有围绕‘绿色、优质’创新产品,才能带动种植、流通等环节发展。”该集团董事长唐玉生说。
短板正逐渐补上,2018年云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67:1提升到1.11:1,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绿色食品龙头企业54户,新认证绿色食品428个、有机产品665个。
“一站式”服务,“绿旋风”吹向海内外
时已初春,位于砚山县平远镇石碑寨村的苗乡无公害三七种苗标准化繁育示范基地里,一株株三七苗长势喜人,这些三七主要出口日本市场。
这样的基地,苗乡公司建设了60多个、1.4万余亩。到基地考察过的日本客商梶谷爱很是惊奇,“每块地大小一致、木桩粗细一致,甚至连三七的大小都几乎一致。”
绿色种植、加工标准、品质优良让云南农产品向世界一流迈进,已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更好满足世界采购商的需求,云南还建立了现代化的鲜花、咖啡交易中心,为客商提供展示、拍卖、结算、仓储、物流、金融等“一站式”服务。
红土地上的“绿旋风”吹向海内外,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加快布局云南绿色食品产业。
云南省投资促进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绿色食品牌”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外资同比增长40.8%,40多个外资项目正在推进,涵盖了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产业。
今年云南将继续发力,确保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云南农产品精深加工3年就可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增加产值达5000亿元到6000亿元。
园艺为媒,绿色为介,2019年4月28日这一天,美丽生活的画卷在妫水河畔展开。这一天,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正在用坚定而自信的语气,向世界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