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2月21日电(记者任硌 卢宥伊)2月19日,元宵节。中午,在嘉陵江畔的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红光村村民滕晓华把一大盆腊肉汤锅放到堂屋方桌的电磁炉上,不一会,肉香便在屋里弥漫开来。
“今天过大年,我把婆婆、兄弟媳妇她们请过来团个年,你们来得正巧。”滕晓华不由分说把记者也拉到桌前坐下吃饭。
滕晓华的家坐落在面江的小山坡上,是一处建成于2017年的小院,系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掩映在近年新栽的柑橘林中。她从内屋端出一大盆血橙:“这是我家地里产的新品种,酸甜合适,你们尝尝,安逸得很。”
热情泼辣的滕晓华今年54岁,在2017年以前还是贫困户,住在山脚下摇摇欲坠的老屋里,丈夫因病在2016年去世,留下母子二人。“我们这里以前种的是本地‘酸柑’,卖几角钱一斤,有时还卖不出去,挣不到什么钱,日子难过……”。
当地文献记载:南充地区种植柑橘的历史悠久,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南充因城西有盛产黄果(广柑)之山,定置“果州”,此后南充便有了“果城”这个别名至今。北宋理学家邵伯温在任果州知州时曾作《果州黄柑》:果山仙果秀天香,处处圆金树树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满林犹待洞庭霜。把黄柑誉为“仙果”。
“仙果”在近千年后却一度陷入“绝境”。南充市高坪区扶贫移民局局长陈伟告诉记者:因品种单一、退化、分散种植等诸多原因,传统的“仙果”种植让当地农户增收无望,纷纷弃种,外出打工。至2014年底,高坪区仍属四川省定贫困县,44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达4.8万多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南充市把柑橘产业重振作为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支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业主来到嘉陵江边投资创业,“仙果”迎来重生机遇。
再过十几天,范敬超就满71岁了。这个退休厅官、现在的乐山市人大代表,种柑橘将满12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有了阶段性的成果”。阶段性成果很是厚重:整理打造高标准橘园5.1万亩,价值超3亿元
从“失地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份子,韦文河很自豪。(何川/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五十多岁的韦文河是广西来宾人,在家种了四十多年的地,不想两年前成了“失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