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陈俊松)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又能促进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18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这份文件名为《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从托幼、上学、就医、养老等多个方面提出了27项行动任务,明确到2020年以及到2022年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那么在未来几年,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改善将会怎样提升我们的民生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10月14日,在山东省邹平县好生街道和泰社区祥和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老人进行互动游戏。 新华社发(董乃德 摄)
养老:全面放开全国养老服务市场 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补齐养老短板备受关注。
《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怎么做?《方案》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部署,具体措施包括:
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逐步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等,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
央广网广州2月13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18年,我国推出了1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2019年,各项改革措施将落实落地,更多惠民政策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