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10日电 题:中国年、文化味,展自信
新华社记者冯源
一部电影火了——《流浪地球》,一首歌曲热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到博物馆里熙熙攘攘、民俗活动热热闹闹,小到家门口的春联福字、街道上的大红灯笼——在春节期间,各种文化元素,或时尚或传统,时时处处,伴随着人们欢度新年。
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追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过年、过文化年自然也蔚然成风。
因为热爱,所以投身,因为信任,所以选择,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追求什么样的愿景,从根本上讲,就取决于他们对乡土亲情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笃信。而这种眷恋、热爱和笃信,总而言之,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历经沧桑的成熟,纵观天下的从容,“天道酬勤”的奋发,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文化有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代,而又流向未来的河。包容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常态。而我们今天坚持文化自信,同样既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又创造出符合现代人要求的生活方式。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起来、更自信的中国人必然会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这启示我们,既要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的北京“两会”会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穿梭在代表委员之间,你能感受到一股涌动的文化热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的提交审议更强化了人们的这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