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保夫妇在新房里整理刚买的年货。 本报记者丁园摄
1月28日,农历小年。记者来到位于阳曲县大盂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时天色已晚。大门口的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院子里的小树也缠绕上密密的彩灯,到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走,瞧瞧我家的新房子。”刚从附近市场采购回来的居民郭昌保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中坐坐,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满足与喜悦。
47岁的郭昌保原先住在大盂镇李家沟村,家里的3间土窑洞自打记事起就没更换和修缮过,早已破烂不堪。全家人的生活就靠着6亩玉米地和打零工维持,一年不过万把块钱,再加上两个孩子要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一路上郭昌保不住地感慨。大盂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共有2栋楼,还有1座文化活动室。居民全部是来自大盂镇景庄、沙河、大泉沟、李家沟、大盂5个村的贫困户,共54户、153人。小区于2017年底交工,居民们于2018年5月入住。
郭昌保的家有70平方米,亮堂堂的,干净整洁。女主人端出了早就买好的瓜子、花生和糖果,说起新房乐得合不拢嘴:“厨房的抽油烟机、煤气灶、橱柜,卫生间的马桶、洗脸池都是买房子的时候就已经安装好的。这套房子成本价大概16万元,国家补贴15万元,我们只掏了1万元。”
郭昌保媳妇告诉记者,原先在窑洞做饭取暖都要生火,麻烦不说,还烟熏火燎;如今烧上天然气、用上地暖,又干净又方便;原先村里吃自来水定时供应,如今24小时不间断……
“不仅如此,小区周围还有学校、卫生院、市场,公交车也通到了家门口。”大盂镇扶贫干部杨登峰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小区不远处有一个产业园,里面有制药厂、淀粉厂、天然气公司等多家企业,给居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钱。
“这些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就在企业打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年龄大一些的就在小区做保洁、看门房、当保安,打个零工,一个月也能收入千数来块;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享受低保,国家投资的光伏发电等项目产生的收益也能给分配一些。”杨登峰的话音刚落,郭昌保就接了过来:“是啊,除了家里的地,我媳妇还在园区里的天然气公司做保洁,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我在小区做电工、管道工,零零散散也能有一些收入。如今手头可是宽裕多了,你看这一屋子的新家具和家电,都是我们陆陆续续添置的。”
说起搬到新家的第一个春节,郭昌保心劲儿十足:“原先住在破窑洞,过年也是将就着过,今年一定要像像样样过个节。”他把一早准备好的灯笼和彩灯拿了出来,与家人一起挂到了阳台上。五彩的灯光照在郭昌保的脸上,他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 根据《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122号)和《关于在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国信办通字[2015]11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要求
我的新年愿望是—— 不加班,你呢? “要出去多旅游!”“再瘦点,还有希望吗?”“研究生毕业去雄安。”“变有钱,变有钱,变有钱!”“爸爸妈妈健健康康,姥姥能看到我结婚
> 10月12日,“以创业致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苏州10月14日电(记者 李川)共话创新创业,共同致敬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