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守候雪崩谷 我与天山共“白头”(2)

2019-01-31 18:02: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王海存之后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这里10月落雪直至来年5月。每天清晨7点半,这里还黑得不见五指,四周静得被冻住一般。王海存轻声起床,拿着手电筒出发。他需要在积雪站院落中的气象站观测11个气象要素。

半小时观测结束,周围只有月光洒下来。他把炉灰倒在院中,生火熬粥,妻子还在熟睡。

这样的气象观测每天3次,此外,他还要按照科研人员要求,对附近4个积雪剖面点轮流每天进行2次观测,获取雪深、雪层温度、密度等数据。最危险的两个观测点,一个在雪崩频发点旁,另一个要渡过巩乃斯河。

“以前,河上有一根钢丝,下面挂着铁筐,我就坐在铁筐上摇过去。”王海存说。2018年,中科院投入资金,对积雪站进行修复,房屋重新装修,河上架起了一座铁桥。

18年来,王海存夫妇每年要用去20根铅笔,记满重达40斤的表格,这些数据为科研人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防治雪崩等灾害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但属于二人的痕迹,只显示在每本开头那页:“录入、初算:王海存、刘世红”。

“最担心的还是雪崩,这里死了不少人。”他说。

2012年冬,对面山坡一场大雪崩突然袭来,直冲进积雪站,栅栏被打弯、院角小屋被狠狠撞击,院中的仪器与小狗被埋在了积雪中。

“先是猛烈的气流声,接下来就是轰隆隆的声音。”这是属于王海存的经验。2001年,一辆大巴车途经积雪站被雪崩掩埋,司机要挖车时,王海存发现还有一半雪崩没下来,急得直喊,一车人得以幸存。所以雪崩最易发生时,他总会去院子中观察,生怕有人路过。

然而总有人选择这条路,否则车辆需绕行2000多公里。

  三个愿望

因为观测数据一天不能少,也不放心留妻子一人在家,所以王海存每年只在必要时下一次山,每次一天。他已经21年没回老家了。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