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广东招工,尽管家人不舍,王红琼还是报了名。体检、选学历……接到录用通知时,王红琼和她的姐妹们感觉“光荣得就像去参军一样”。那一年,竹篙镇200多名女孩报名闯广东,最终只有50人被选中。
妈妈以当地嫁女儿的方式,给她弹了一床新棉絮,爸爸把家里仅有的70元钱塞到她手里。离别的汽车旁,父母和女儿们哭成一片。
竹篙距厚街1600公里。从大客车换到绿皮火车,王红琼是“民工潮”中的一朵浪花。上火车时她就被挤丢了背包,要跳下火车去找,幸好被带队的竹篙中心校校长吴宛平一把攥住,才没与队伍失散。
车厢过道里水泄不通,连座位下都躺着人。她们并不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亿万中国农民工将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崭新的历史。
据广东省统计,1988年第一次“民工潮”时,进入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约有300万。
两天三夜后,姑娘们终于抵达广州。火车站人潮涌动,吴宛平拨通厂方的电话,却听不懂对方的粤语。“过了好久我才知道,‘缸口’说的就是街口。”她笑着回忆道。
辗转抵达厚街时已是离家后的第四天。
吴宛平至今保留着1988年金堂县劳动局局长高从永的一封信:“请你转告50名金堂姑娘,你们是金堂第一批到广东工作的,也是我县迄今为止第一批走得最远的,称得上是勇敢者。既然勇敢者的路迈出了第一步,就要坚持地走下去。”
从“盲流”到新市民 用奋斗书写青春
“春潮奔涌车声隆,百万民工闯广东。肩担手提行色急,城乡阻隔路始通。”走进金堂县农民工博物馆,这首小诗映入眼帘。磨出窟窿的编织袋、皱巴巴的火车票,还有那一封封被泪水浸湿过的泛黄家书,无声诉说着农民工们的奋斗史。
央广网西安10月27日消息(记者刘涛)10月26日,西安市召开“致敬大西安城市建设者——西安最美农民工”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50名“西安最美农民工”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题:让农民工不再“年年讨薪年年难”——透视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变迁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邬慧颖、黄浩苑 改革开放的40年见证了南来北往的打工潮,也品味了千千万万农民工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