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施雨岑)“他用生命为祖国祝酒”——多年来,人们缅怀、颂扬一位为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伴奏、讴歌的作曲家。他叫施光南。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作曲家杰出代表,施光南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是他音乐创作永恒的主旋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谱曲是他坚定的信念。
“我希望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兵。用自己的笔,尽力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在入党申请书上,施光南深情写道:“如果我的作品能在人民火热的‘四化’建设中起到一些好的作用,能使青年人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加深对党的感情,则是我最大的欣慰!”
他用一生的创作去实现这个誓言——
粉碎“四人帮”后,他以一首《祝酒歌》抒发全国人民欢庆胜利、憧憬未来的喜悦与豪迈;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表达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同时,寄托着动人的家国情怀;《打起手鼓唱起歌》则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展现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豪情与信心……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上世纪80年代初,呼应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施光南满怀激情谱写出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传唱大江南北,影响深远。歌曲以优美热情、充满活力的旋律,生动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春回大地、生机无限的全新图景,激励着人们为希望拼搏、为祖国奋斗。
1990年5月,这位满怀赤子之心的时代歌手,猝然倒下,年仅50岁。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忙于歌剧《屈原》的创作。他觉得,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需要能够代表国家、民族水准的大部头作品。
施光南没有离去,他创作的歌曲将永远回响在祖国大地,镌刻于时代画卷。
管晓宏近照。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大学时期的管晓宏。资料照片 在西安交通大学高耸的教学主楼西边,有一座两层小楼。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祖国号召,在时任校长彭康带领下,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至西安
六角井 西北太多地方,是水的荒原。我所在的税务分局坐落在陇南江洛镇。同事老王说,他1982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便是江洛税务所,要吃水,得去六角井挑水,他整整挑了6年。 说起挑水,老王很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