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严格草质、水质、奶质等检测,2013年,这家合作社成为蒙牛“特仑苏”供奶基地。
打通了供奶渠道,牛奶就不愁卖不出去。一些原先对合作社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这下总算吃了“定心丸”。一时间,送牛“入托”的情景在村里随处可见。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选择,“六六”鼓励大家把牛寄养在合作社当“甩手掌柜”,更欢迎牧民进合作社上班拿两份收入。
这几年,木黑亚提和他的儿子都在合作社上班,除去托管费之外,两人每月收入相加近万元。“以前养牛辛苦,还赚不上啥钱,现在工作体面了,收入也有保障。”
如今,“六六”的合作社已吸纳牧民380户,存栏奶牛2100头,年产鲜奶7500多吨。据了解,2017年努尔加村人均收入16800元,其中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合作社的拉动。“六六”说:“以后还计划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加工厂,走种养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给老乡脱贫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做强合作社助力产业扶贫,如今这样的脱贫形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已形成规模。截至目前,当地已发展国家级示范社19家、自治区级示范社224家、州级示范社302家。
央广网玉树12月12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台记者朱天浩 马玉芳)青海省玉树增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牧民群众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等原因,住房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脱贫的大难题
> 和煦的阳光,轻柔的风,湛蓝的天空,自由的云,蒙古族姑娘乌英纳木拉牵着马儿漫步在初秋的草原上…… 改革开放,家里承包了一定规模的草场和牛羊,爸爸妈妈靠勤劳赚到人生的第一笔100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