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题:“加速”40年——记世界最大实验室的三代中国人
新华社记者
1978年6月16日,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寻常的一天,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访客——中国“两弹元勋”之一、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幽长的地下环形隧道内,粒子加速飞奔,“撞”出宇宙起源的奥秘。巨型加速器前,钱三强驻足凝思。
那一天点燃的“星星之火”,在之后的40年里,在一代代中国访问学者的手中薪火相传,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也在开放的大道上“加速”奔向未来。
从零到一——一场“加速”运动
方圆几十公里的园区,横跨法国和瑞士两国的地下隧道,从未见过的巨型机器,五湖四海的外国人,发人深思的哲学格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刘振安40年前没想过,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有一天会走进欧洲核子中心,“仿佛踏上了另一个星球”。
个人命运转折的一大步,源自中国科研前进的一大步。
“必须承认自己落后……老老实实地、虚心地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1977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欧洲核子中心总主任阿达姆斯时说。
中国经济不发达,为何看重投入大、收效慢的基础研究?对阿达姆斯的问题,邓小平的回答简短而坚定:“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得看高一点,看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
这番问答促成了一年后钱三强率团访欧,与阿达姆斯探讨未来合作,打开了40年合作的大门。
“当时中国一直没有大型高能粒子物理实验设施,世界最主要的粒子物理中心一个在美国芝加哥附近,一个在欧洲日内瓦附近。”与欧洲核子中心打了30年交道的北京大学教授钱思进回忆。
> 中国日报网12月14日电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告别城市,回归乡村。他们怀揣着振兴乡村的梦想,来到广阔的农村创业,致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保护自然环境
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成员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课堂体验。(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在座的访华团成员会用中文说‘谢谢’‘中国’‘再见’吗……非常好,恭喜大家通过测试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特写:中国“核司令”,并未远行…… 新华社记者于晓泉 11月21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程开甲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告别者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