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19日电 题:小岗新生代:改革青春物语
新华社记者鲍晓菁
这是2018年12月里寻常的一天。
17岁的严海月努力练习着新学的瑜伽动作;
34岁的关正义面对机械设计图绞尽脑汁;
37岁的杨越岭正忙着喂羊……
他们,都是小岗村的年轻人。
40年前,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此成为改革的标志。薪火相传中,小岗人不断变换自己的人生坐标——有人走出小岗,去城市中打拼;也有人带着在外奋斗的经验与对故乡的眷恋回到小岗,开始新一代农民的生活。
不管人生如何选择,责任一如40年前。
严海月:从小岗出发
2018年高考,严海月以高出一本线58分的成绩考入安徽财经大学法学专业,成为一名大学生。
除了学习,她还加入了多个社团、选修瑜伽课程、参加演讲比赛。像刚刚张开羽翼的鸟儿,严海月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幼年时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上海生活,6岁回到小岗村,在村里读完小学、初中,又到县城读了高中。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有多不容易,严海月全部懂得。
虽然高考差几分没能如愿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却已给爷爷严宏昌挣足了面子。升学宴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说了好多话,笑得嘴都没有合拢过——“爷爷一直是个安静严肃的老人家,虽然很疼我,可我总有点怕他。但那天之后,我觉得爷爷亲近了很多。”严海月说。
严宏昌日常生活很简单,也很少向晚辈提及“大包干”带头人的辉煌历史。只有在孩子们浪费东西时才会说一说老一辈年轻时的艰辛。
这种朴素、珍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女——严海月上大学用的还是高中时的旧手机。她说,身边虽然有很多同学都用上了新款手机,但是自己这个还能用,没必要攀比。
小岗村有一条长长的改革大道,从一座富有徽派风格的高大牌楼开始,沿路坐落着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沈浩先进事迹纪念馆,彰显着这个村庄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赓续小岗精神 书写时代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 “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40年前,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
> 40年过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今天又有怎样的风景? 稻浪滚滚的金秋时节,走进小岗,且行且看: 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内,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从宇和同事正分析农作物生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