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重回祖国!圆明园青铜“虎鎣”入藏国家博物馆(2)

2018-12-11 16:01: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深入研究,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虎鎣”简论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盖内铸铭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书。可能是共字,与共字通常作、形较异。器自名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共”作为器名的修饰语,尚属首见。共是供的初文,《广雅·释诂二》:“供,进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广韵·锺韵》:“供,奉也。”“供鎣”明确了此器的用途,即作为祭祀时奉献使用。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处、外底有补铸遗迹,器身也可观察到合范处。盖上钮环与鋬钮形制不同,可能系使用时残损后补接所致。

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

关于“虎鎣”这一世称的由来,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依据充分,科学合理。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