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宝山村的三次“探宝”

2018-12-05 18:3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成都12月5日电 题:宝山村的三次“探宝”

新华社记者李力可

绿道在初冬薄雾霭霭的山林间蜿蜒,道旁的一座欧式建筑,是四川成都彭州市宝山村村民赵雷的家。“自从两年前将家中的32间客房改为民宿,我们的年收入增长了20余万元。”赵雷说。

走进村中,全村608户村民的家或是中式别墅,或是西派洋楼,无不显示着这里村民的富足。自上世纪70年代起,宝山村从一把锄头干起,经过40余年的艰苦奋斗,把“人穷心散”的山村建设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6亿元的集团公司、村民人均收入超6.6万元的“西部山区第一村”。

  第一次“探宝”:改荒山造田断穷根

“宝山,有宝才是宝山。”但在村民鲁先让的回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宝山村却穷得家家吃不饱、户户穿不暖,“最穷的第一生产队人均口粮只有71斤,每年全村要靠国家供应返销粮18万斤,才能维持半饥半饱”。

而就在村民饿得肚子难受、心里委屈时,1966年,31岁的贾正方因工伤致残提前退休,回到了家乡宝山村。

由于左眼被炸伤又经历复发,贾正方的左眼视力仅剩0.02,但贾正方有着一颗带领村民告别贫困的“明心”,他把让最穷第一生产队吃上饱饭当成了回乡后的第一件事。

“回来时,党组织送了我一把锄头,我想这不就是要让我挖断家乡的穷根嘛。”带头进沟开荒、改土造田,贾正方和村民一起把遍地荨麻、荆棘的荒坡改成了梯田。一年下来,第一生产队粮食产量便从1万多斤变为6万多斤,村民们不仅吃上了饱饭,还有了余粮。

1971年,贾正方当选为宝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干十来年,坡地全改完。梯田两千亩,粮食二百万……”上任后,贾正方为村里拟下了解决温饱的“90字方针”,而这90个字在宝山村不久便一一实现了。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