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3日电(记者万后德 章颖)40年前,内地开始迈出改革开放的脚步,架设在深圳河上的罗湖桥,成为面向外部的一个重要通道。40年岁月里,罗湖桥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发展过程,默默见证着深港两地的巨大变迁。
“70年代到80年代,有很多经罗湖回内地的人,要挑很多油、米、布、衣服之类的东西。”今年72岁的姚志明告诉记者,那时经过罗湖桥的内地人衣服很简单,差不多都是一式的,没有像香港人一样穿得五颜六色。
“我们一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是内地人。”姚志明说。他曾任香港罗湖警署警长,驻守在中英街和香港罗湖管制区。
1982年,在离姚志明不远的深圳河对岸,刚刚18岁的吴燕霞来到罗湖边检站工作。在她的记忆中,那时从香港到内地办事或探亲的港澳居民,携带的都是电器、手表、零食和没有穿坏的旧衣裤、鞋子等。
初到深圳时的情景,她依然历历在目:“心里想着深圳是一个特区,应该是很漂亮的地方,结果一看,就像个渔村一样。”吴燕霞说,当时她住的地方有6层楼,却已是周边最高的楼。
早在1906年,长约32米的罗湖桥就建在了深圳河上,连起了内地与香港。1950年,罗湖边检站成立。7年后,重新修建的罗湖桥成为旅客往来深港两地的通道。那时的旅客进出口岸,需要从铁路桥两侧的行人通道通行。这一走,就持续到了80年代。
在当时,吴燕霞和她的战友们要以人工方式查验旅客,“快的话旅客20分钟就可以通关,但是有特殊情况可能就要一个多小时。遇到节假日返回内地的人多,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
桥那一边的姚志明则说,每逢节假日,旅客至少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出入关。
1985年,罗湖口岸联检大楼落成使用,罗湖桥下游建起一座全新的双层通道桥,成为新的罗湖人行桥。1988年,内地第一套边防检查计算机查验系统在罗湖口岸启用。
波罗湖的鸥类 (央广网发 李月安摄) 央广网长春10月26日消息(记者于中涛通讯员李月安魏静)近日,在吉林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飞舞,群鸟云集,十万多只候鸟在这里停歇
新华社长春10月26日电(记者高楠)近日,在吉林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飞舞,群鸟云集,十万多只候鸟在这里停歇。 夕阳斜照的金色光影中,湖泊边、苇荡间,一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在这里流连
原标题:深圳女子一觉醒来内裤没了看监控后感到恶心深圳都市路路通7月14日报道,家住罗湖的李先生,因为独特的户型,家里阳台是在电梯间的外面,一家人的衣物也晾晒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