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1日电(记者李双溪)“上学有那么重要吗?”多年来,这是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很多老师家访时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这所地处我国东北农村的中学,从建校之初就遭遇学生“辍学之困”:恶劣的环境、贫困的家庭、厌学的孩子……最严重时全校三分之一的学生辍学。如今,辍学率已控制在千分之一。
走进五棵树镇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五层教学楼、硬化的操场和上千张欢腾的笑脸。而在学校留存的黑白照片里,这所学校在1952年建校时,只有2个教学班60多名学生,教室是几间泥草房,桌椅由木板和土坯拼凑而成。
那时,很多师生都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学校,途经一条大水沟。老校长龚庆顺回忆,1968年参加工作时,每逢大雨,300多米宽的水沟里水深齐腰,学生需要手拉手蹚过河沟。
一到雨季老师就犯愁,很多学生不敢来上课。为了保障学生安全,龚庆顺每逢雨天都要站在河边当“摆渡人”,一手拉着一个,一步一滑地蹚过河水,一天要接10多名学生。直到当地政府在沟上修桥,学生才不必再“涉险”上学。
桥修好了,但辍学率依然居高不下。20世纪80年代,初一6个教学班,到初三就剩4个班,辍学率达到了三成。
2000年以后,学校建起了5层教学楼、电地热的学生宿舍、冲水厕所……办学条件逐渐好转,但仍有不少因贫困辍学的学生。那时候,每当有学生不来上学,老师就要家访劝返。
“上学不如早点打工”是很多农村家长的观念。教师一面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一面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筹学费。
教师史恩荣忘不掉,2008年9月,班里的女生周小平(化名)突然不来上课。她来到周小平家家访了解到,原来周小平的父母一个月内相继离世,周小平成了孤儿,失去生活来源。史恩荣随后在学校发起捐款,全校800余名师生为她捐款1.7万元。史恩荣把她接到家中,像母亲一样照顾她吃住。从此,周小平像变了个人,发奋学习,两年后考入重点高中。当她要离开这个“家”时,史恩荣将1.7万元分文未动地交给她。周小平顺利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如今已是东北大学的研究生。
>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王晓芸)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社会心态与大学生人才资本》调查项目研究成果——社会心态及大学生人才资本实证报告正式对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