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1月30日电 题:宁夏海原:“赊牛村”有了“牛”产业
新华社记者邹欣媛、温竞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九彩乡新庄村村民杨生岗没想到这辈子靠“赊牛”脱了贫。“养牛10个年头了,这几年却靠‘赊牛’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62岁的他感慨道。
老杨一家生活的海原县,年平均降水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而新庄村没有地下水源,老百姓在四年前要靠“盖碗窖”收集雨水度日,是海原县扶贫的“硬骨头”。
“天旱,地里刨不出食,以前一到务工高峰期,全村只剩老人、小孩、妇女。”老杨曾是务工大军中的一员,他说,家里就养一两头“土牛”(老品种),想多养,缺水也缺钱,没指望靠地和牛过活,“当年要不是腿受了伤,我肯定还在外打工呢。”
2015年,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开始实施“基础母牛银行”,杨生岗捉襟见肘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变。
这一年,新庄村全村通水,赶上了华润集团投资采购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向农户赊销,企业为农户提供每头牛6000元的3年无息贷款,农户只需自筹4000元,就能赊来一头母牛,养殖3年后,集团以市场价对新繁育公牛进行回购。
“赊牛”还回购,有这种好事!老杨思来想去当年就从华润赊购了4头基础母牛。
“比起‘土牛’,新牛长肉快、肉质好,加上县农牧局提供免费配种,第二年就下了3头小公牛,今年牛出栏挣了3万多元。”老杨站在牛棚旁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账。
3年赊牛期临近,老杨早早把赊牛款备好了。“牛生牛,三年五个牛。”今年,杨生岗开始专门养新牛,30多亩地种紫花苜蓿,收成好够牛吃两年。
“村民争着抢着‘赊牛’。”新庄村支书马明贵说,这两年,一些赊牛的农户见到了好处,陆续变卖“土牛”,外出打工的人也返乡养牛,全村现在存栏600多头牛,80%来自华润。
新庄村“赊牛”脱贫只是一个缩影。海原县扶贫办主任穆华说,华润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养牛缺资金的难题,帮助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减少农户对市场卖难的担忧,给大山里的老百姓带来了主动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老百姓的观念有了大转变。”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钱涛说,从赊牛的数量上就能看出,第一年我们只赊了1000多头牛,之后两年数量成倍增长,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赊了5000多头牛。
据了解,目前,华润“基础母牛银行”已累计为海原县73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赊销近2.3万头牛,户均养殖高端肉牛3头。
不久前,老杨家又添了2头小牛犊。他想着,自己住上了新房,牛棚也得扩建了。
原标题:史上最牛超载!7头牛上了车1头坐副驾10月17日,贵州毕节一辆核载只有0.7吨的小货车竟装了7头牛。其中1头被司机塞进驾驶室。因牛乱动,影响司机驾驶,司机只能在高速上违停,被民警当场逮住。
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28日说,打算今后两年内宰杀大约12.6万头牛,以彻底消灭牛支原体。 阿德恩在声明中说,这一决定源于“政府需要保护全国牛群不受疫情危害以及保护我们经济的基础——农业”
据法国《观点报》6月5日报道,现代奶牛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合成饲料喂养奶牛,但定期、大量的饲草供应是绝不可少的。很显然,大型奶牛场离草原越近就越经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头牛,肉做牛排,皮做成鞋子皮具,血液、骨头和脂肪做成肥料、明胶和药,在过去看来是物尽其用。但现在这个平衡正在被打破:美国人吃了更多的牛肉,但牛皮却越来越不受欢迎